2025年基孔肯雅热防控方案.docx
《2025年基孔肯雅热防控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5年基孔肯雅热防控方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2025年基孔肯雅热防控方案一、疾病概述与流行现状1.1 病原学特征基孔肯雅病毒(CHl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60-7Onn1,仅有1个血清型。根据基因组遗传进化分析,分为西非型、东一中一南非型和亚洲型三个基因型,其中东-中-南非型病毒突变形成的印度洋分支(K)L)病毒株,更易于经白纹伊蚊叮咬传播。该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不耐酸,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有效灭活。1.2 流行病学特征1.2.1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传染源:包括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
2、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可发生母婴传播,罕见情况下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传播。我国传播媒介以白纹伊蚊为主,如荆州市监测显示本地伊蚊均为白纹伊蚊。1.2.2 易感人群与流行范围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传播,主要流行于美洲、亚洲和非洲。我国尚未形成地方性流行,但伊蚊分布广泛,2010年后已报告6起输入引发的本地疫情,7-11月为病例报告高峰期。1.3 临床特征 潜伏期:1-12天,通常为3-7天。 主要症状:以急性发热(常伴寒战)、关节痛(显著特征,可为首发症状,多累及手腕、踝趾等小关节)、皮疹(多为斑丘疹或
3、猩红热样皮疹)为典型表现。 重症情况:本病重症少见,但境外疫情暴发时有重症及死亡病例报告,需加强病情监测。二、病例监测与报告管理2.1病例诊断分类病例类型诊断标准疑似病例发病前12天内有流行区旅居史或接触史,且符合急性发热伴皮疹/关节剧烈疼痛表现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确诊病例疑似/临床诊断病例+CHIKV核酸阳性/病毒分离阳性/恢复期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2.2 多渠道监测体系2.2.1 入境人员监测海关对入境时有健康申报或疑似症状者开展筛查,发放就诊方便卡并通报疾控部门。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对12天内有非洲、东南亚等流行区旅居史的劳务、留学生等重点人群进
4、行监测。2.2.2 本土病例监测症状监测:I、11类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在蚊媒活跃季节,对登革热样病例(体温N38C伴皮疹/关节痛,无呼吸道症状)开展CHKV核酸检测。媒介监测:参照登革热防控方案开展伊蚊密度常规监测与应急监测,重点监测布雷图指数(BI)和容器指数(CI)。2.3 病例报告与隔离报告时限:医疗机构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需于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隔离要求:急性期患者须采取防蚊隔离措施,直至体温恢复正常超过24小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或病程超过7天方可解除隔离。三、防控策略与核心措施3.1 蚊媒控制(核心防控手段)3.1.1 孳生地清除 环境整治:彻
5、底清除房前屋后、阳台、天台等处闲置容器(盆、罐、轮胎、泡沫箱等)积水,翻盆倒罐频率不少于每周1次。 水生植物管理:水养植物每周换水或改为沙土栽培,饮水机接水盘每日清空。 公共环境治理:加强市政下水道、绿化带、工地等重点区域积水清理,定期投放灭蚊幼剂。3.1.2 防蚊灭蚊措施 物理防蚊:家庭安装纱窗、纱门,睡眠时使用蚊帐(婴儿和病人建议使用杀虫剂浸泡蚊帐)。 化学防制:在伊蚊活跃时段(清晨和黄昏)对孳生地及成蚊栖息地喷洒高效低毒杀虫剂,如拟除虫菊酯类药物。 个人防护:暴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伊默宁或柠檬校油的驱蚊剂,穿着长袖衣裤。3.2 传染源管理患者隔离:医疗机构对急性期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5 年基孔肯雅热防控 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