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淮左名都)》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
《《扬州慢(淮左名都)》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慢(淮左名都)》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扬州慢(淮左名都)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一、学习重点(一)作者及背景L作者:姜夔,南宋词人、音乐家,号白石道人。一生未入仕途,其词风清空峻拔,精通音律,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等。在南宋词坛,他与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立,是“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对宋词发展影响深远。2.背景:扬州自古繁华,是江淮要冲,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但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宋室南渡,金人屡次南侵。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兵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扬州城遭受重创,昔日繁华不再。淳熙三年(1176年)冬至日,姜夔经过扬州,目睹城中萧条荒凉之景,与记忆中扬州的繁华形成强烈反差,黍离之悲油然而生,遂创
2、作了这首扬州慢。(二)重点字词与语句理解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字词:“淮左”,宋朝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故扬州称“淮左名都”。“竹西”,指竹西亭,扬州名胜之一,在扬州北门外。理解:开篇点明扬州昔日的声名与景致,作者听闻扬州繁华,初次路过,便解鞍下马,稍作停留,为后文写扬州今昔变化做铺垫。1.过春风十里,尽芥麦青青字词:“春风十里”化用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极言昔日扬州的繁华热闹。理解:此句运用虚实结合与今昔对比的手法,“春风十里”是作者想象中昔日扬州的虚景,“尽葬麦青青”是眼前所见战后扬州长
3、满野生养麦的实景,强烈对比,突出扬州城战后的荒凉破败,寄寓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字词:“胡马窥江”指金兵进犯长江北岸,宋高宗在位时,金兵两次南下攻宋,扬州均遭劫难。“废池”指废毁的池台,“乔木”指残存的古树。理解:运用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无生命的事物,却被赋予人的情感,它们作为战争的见证者,似乎仍厌恶谈论战争,深刻反映出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1.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字词:“杜郎”指杜牧,他曾在扬州快意游赏,留下诸多描写扬州繁华的诗篇。“豆蔻词工”化用杜牧赠别中“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青楼
4、梦好”化用杜牧遣怀中“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理解:作者设想杜牧若重游今日扬州,定会震惊于其破败。即便杜牧才情出众,也难以表达面对此景的沉痛心情。既从杜牧角度衬托扬州今昔变化之大,也从自身角度强化了内心的悲痛,深化了“黍离之悲”。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字词:“二十四桥”,一说指吴家砖桥,因古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此得名;一说扬州在唐时极为富盛,著名的桥有二十四座,故名。理解:运用用典、虚实结合与对比反衬的手法。化用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将昔日明月当空、箫笙聒耳的热闹场景与如今冷月浸在水中、寂静无声的冷清画面相
5、对比,进一步渲染“黍离之悲”。荡字生动地表现出桥和月在水中的动态,似乎在倾诉今昔之感。1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字词:“红药”即红芍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理解:以景结情,桥边的红芍药花每年依旧盛开,却无人欣赏,以自然的不变衬托人世的沧桑变化,强化了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感。(三)艺术手法1.虚实结合:虚写如“春风十里”“青楼梦好”等,勾勒出扬州昔日的繁华风月;实写如“养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等,描绘出眼前扬州城的荒芜破败。虚实相互映衬,突出今昔变化。2今昔对比:将扬州昔日的“名都”“佳处”“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繁华与如今的“尽苏麦青青”“废池乔木”“空城”的荒凉进行多方面对
6、比,使“黍离之悲”更鲜明。3 .用典: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如“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借杜牧笔下扬州的繁华来衬托当下扬州的衰败,增加了词的文化底蕴,深化了主题。4 .拟人:“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赋予“废池”“乔木”以人的情感,深刻反映出人民对战争的痛恨,这种拟人手法使情感表达更强烈。5 .动静结合:动景如“波心荡”“清角吹寒”,静景如“冷月无声”“废池乔木以动态反衬静态,突出扬州城的死寂空茫,强化“空城”之悲。6 .视听结合:视觉描写如“葬麦青青”“冷月无声”“废池乔木等,展现出扬州城的荒凉景象;听觉描写如“清角吹寒”,以凄凉的号角声渲染氛围,从多个感官角度增强了词
7、的感染力。7乐景衬哀情:“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桥边红芍药花每年依旧绽放,这本是充满生机的乐景,但在荒凉破败的扬州城背景下,无人欣赏,更凸显出人世的哀伤与物是人非的悲凉。二、学习难点(一)深刻理解“黍离之悲”的内涵“黍离之悲”原指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颠覆而产生的悲伤。在本词中,“黍离之悲”不仅包含对扬州城昔日繁华不再、今昔巨变的痛惜,更蕴含着对国家残破、山河破碎的深沉哀叹,以及对人民遭受战乱之苦的深切同情。理解这一复杂情感,需要结合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体会词人在词中通过今昔对比、景物描写、用典等手法层层递进地表达出的沉痛心境。学生需要深入挖掘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扬州慢淮左名都 扬州 淮左名都 学习 重点 难点 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