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
《《十五从军征》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从军征》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十五从军征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S学习重点(一)文学常识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汉乐府民歌大多是叙事诗,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其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诗中的“南北双璧”。(二)字词理解1.实词“十五从军征”中,“从军征”意思是被招募去从军征战。“八十始得归”里的“始”字,既写出了主人公在外征战之久,又准确地传达出他几十年来昼夜思家,愁肠几断,盼归不得,如今年朽力衰方得归家的亦悲亦喜的复杂心情。“道逢乡里人”的“逢”意为遇到。“松柏冢累累”的“冢”
2、指坟墓,“累累”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兔从狗窦人”的“窦”指洞。“雉从梁上飞”的“雉”指野鸡。“中庭生旅谷”的“中庭”即庭院中,“旅谷”指野生的谷子。“井上生旅葵”的“旅葵”指野生的葵菜。“舂谷持作饭”的“舂”意为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采葵持作羹”的“羹”指用菜叶做的汤。“不知饴阿谁”的“饴”通“贻”,送给。1虚词:文中虽无复杂虚词,但如“家中有阿谁”的“阿”为词头,无实义,常见于汉魏时期的口语,增添了诗歌语言的质朴感。(三)诗句理解与背诵1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八十”与“十五”形成强烈对照,突出主人公“从军征”时间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始得归”
3、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此句要着重体会其背后所反映的兵役沉重、百姓痛苦的社会现实,需熟练背诵。2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这几句运用对话描写,通过主人公与乡里人的问答,巧妙地暗示了家中亲人已逝的悲惨现实。乡里人的回答委婉中满含凄凉,使主人公心中“家”与眼前“冢”形成巨大反差。这部分内容需理解对话背后的情感,并能准确背诵。3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运用环境描写和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野兔从狗洞出入、野鸡在屋梁上乱飞,庭院中长满野生谷子、井台上长满野生葵菜的荒凉破败景象。这几句诗从侧面写出从军历时之久,家中无人打理,
4、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烘托出老人内心的悲凉。要深刻理解其以哀景写哀情的手法,并背诵下来。4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通过“持、采、出、看、落”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老兵拿旅谷做饭、拿旅葵做羹,做好饭后却不知送给谁的场景,刻画了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悲痛欲绝的老兵形象。背诵时要体会其中蕴含的悲哀情感。5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以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通过“出门东向看”和“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茫然无助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句为全诗情感高潮,背诵时要把握好情感基调。二、学习难点(一)诗歌情感的深
5、度把握1 .复杂情感交织:诗歌中老兵的情感丰富而复杂。“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归来时既有对归家的期待,又有历经多年征战,青春不再、物是人非的悲哀。见到家中破败景象,“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是对家破人亡的极度悲痛。“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体现出孤独无依、无人分享的落寞。“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则将所有的情感汇聚,包含了对亲人离去的思念、对自身孤苦处境的无奈、对战争的痛恨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绝望。需要学生深入文本,从诗句的字里行间去体会这些层层叠叠的复杂情感。2 .社会现实折射出的情感:从更深层次看,老兵的个人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使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从军征 十五 从军 学习 重点 难点 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