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替代汽车材料现状及替代空间提升分析.docx
《聚氨酯替代汽车材料现状及替代空间提升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氨酯替代汽车材料现状及替代空间提升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聚氨酯替代汽车材料现状及替代空间提升分析近期,万众瞩目的小米SU7Ultra正式发布,除了其智驾功能以及在上赛超越保时捷的圈速等亮点外,这款国产“新豪车”在新材料的高端配置上也备受关注。其中一大亮点是全车使用了5Itf豪车配置的Alcantara超细纤维面料,而这一100%意大利制造的品牌是由日本化工巨头东丽持有70%的股份。一、PU超纤革Alcantara由约68%聚酯纤维和32%聚氨酯组成,该材料的外观和触感类似于绒面革,与东丽另一款名为Ultrasuede的产品基于相同的技术。这一点,我们在东丽官网看到,该公司的确将上述两类材料同归为具有绒面革纹理的超细纤维面料一类,其产能分别是Ultr
2、asuede-100O万平方米/年;AICantara-1200万平方米/年。MicrofiberFabricwithaSuedeTexture(Thousandsquaremeter/Year)ProductsCountryPlantCapacityultrasuedeJapanShiga/Gifu10,000AlcantaraItalyAlcantaraTotal12,00022,0001966年,随着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引入,日本东丽开始致力于对真皮微观结构的研究和模仿,并以聚氨酯(PU)/超细纤维(MF)复合材料为基材,研发了超纤革,1970年海岛型超细纤维工业化技术确立,开创了
3、合成革工业史上的新革命,PU/MF超纤革成为了继PVC革、普通PU革之后的创新型第三代合成革。海岛型是指的一种特定的MF纺丝成型工艺,这种工艺属于熔融纺丝法,生产的是双组分超细纤维,而根据该纤维成品的截面形态,除海岛型,熔纺双组分超细纤维还包括桔瓣型。双组分超细纤维比单组分超细纤维性能更好,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良好的吸水性、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可规模化生产等特性。由于这一产品是在充分剖析天然皮革微观结构的基础上加工制成的,所以不论是在外观、结构还是性能上它都与天然皮革相似,此外,与天然皮革相比,超纤革在厚度均匀性、耐霉菌性、材料利用率和成本等方面更具有优势。从外观上来看,超纤革主要分绒面和光面两类
4、,绒面超纤具有高端大气的绒感风格,光面超纤的力学性能可以媲美真皮。而目前,国内车用超纤革市场主要还是被日本东丽以及其控股公司意大利AlCantara等进口厂商占领,国产替代空间广阔。红旗的国威、国耀两款车采用了AlCantara的高端内饰从材料端看,这种PU/MF复合材料的生产过程通常是通过压轧将聚氨酯乳液浸渍到基布的间隙中,利用聚氨酯的黏附结构,获得类似天然皮革的质感,含浸工艺及其所用的聚氨酯性能决定了超纤革的品质。具体来说,PU超纤革是由三维交织的MF和具有微孔结构的PU填充体复合而成,随着PU在纤维间的填充、海岛纤维进一步超纤化(开纤),逐步形成了以PU为填充体,超细纤维为骨架的三维网状
5、结构。而PU填充的的开孔度以及其与MF之间的离型度都将影响这类复合材料的最终性能。以聚氨酯这一原料来说,目前超纤革在这一方向的研究主要从聚氨酯浆料的环保安全性以及耐水性等角度入手。环保方面,溶剂型聚氨酯湿法凝固的浸渍复合法,虽然可以得到性能优良的超纤革布,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采用大量的二甲基甲酰胺(DMF)作为溶剂,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会在成品中残留导致产品安全问题,所以采用相对环保的水性聚氨酯(WPU)替代溶剂型PU,是目前这种高端复合材料的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不过,WPU材料众多,性能各异,不同性能的水性聚氨酯对产品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而浸渍后的超纤革后续流程中的开纤、染色等工序对W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聚氨酯 替代 汽车 材料 现状 空间 提升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