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案例-了解日月的循环.docx
《幼儿园大班案例-了解日月的循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大班案例-了解日月的循环.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了解日月的循环一、案例背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阶段,他们常常会被天空中日月的变化所吸引。在一次户外散步时,有孩子指着天空问道:“为什么有时候白天有太阳,晚上就换成月亮了?”这个问题引发了其他孩子的热烈讨论,基于孩子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我决定开展“了解日月的循环”主题活动,引导他们探索这一神奇的自然现象。二、案例描述活动开始,我先拿出太阳和月亮的图片,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并描述它们的样子。孩子们积极举手发言,有的说太阳像个大火球,红彤彤的/有的说月亮弯弯的像小船。接着,我播放了一段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展示了地球、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关系,以及昼夜交替、月相变化的过程。孩子们
2、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时不时发出惊叹声。视频结束后,我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日月循环的理解和疑问。小组讨论氛围十分热烈,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孩子提出:“为什么月亮有时候圆有时候缺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利用乒乓球和手电筒模拟月相变化,让孩子们亲自操作观察。当看到乒乓球在不同角度的光照下呈现出不同形状时,孩子们兴奋地喊道:“我明白了,月亮就是这样变的!”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昼夜变化,我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了“昼夜转盘”。孩子们用彩纸剪出太阳和月亮,粘贴在转盘的两面,通过转动转盘来模拟白天和黑夜。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相互交流、合作,不仅加深了对日月循环的认识,还锻炼了动手能力。三、案例
3、分析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展现出了极高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从兴趣出发开展活动是成功的关键,抓住孩子们对日月变化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活动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片观察、视频展示、实物模拟、动手制作等,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图片和视频能直观地呈现日月的基本特征和循环现象,让孩子们获得感性认识;实物模拟和动手制作则让孩子们在实践操作中深入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习效果。小组讨论环节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主体性,为他们提供了表达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思维的碰撞和合作能力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同时也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四、案例反思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认识到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敏锐地捕捉孩子们的兴趣点,设计符合他们需求的活动。同时,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实物模拟月相变化时,由于准备的乒乓球数量有限,部分孩子操作时间较短,没有充分满足每个孩子的探索欲望。在后续活动中,应准备更充足的材料,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此外,活动的延伸环节略显薄弱。可以在活动结束后,鼓励孩子们回家观察夜晚的月亮,并记录月相的变化,定期在班级分享。还可以开展相关的绘画、故事创编活动,进一步拓展孩子们的思维,深化他们对日月循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园大班 案例 了解 日月 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