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能源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能源发展规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图52015-2025年市能源消费强度变化5 .能源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有序推进重大能源工程项目,建成全球首台开展冷态功能试验的EPR三代核电机组和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机组,大力推进三代核电的关键设备国产化、标准化以及批量化生产。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快速发展,“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和屋顶光伏等光伏项目加快推进,光伏应用规模扩大。广海湾LNG储备集散基地项目成立合资公司并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天然气热电联供项目布局加快。6 .能源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方案,大力去产能,淘汰低效及产能过剩企业,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全面优化电力服务环境,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推动
2、电力市场化改革,通过扩大交易市场准入范围,降低企业用电成本,落实降低企业生产用电成本政策措施,“十四五”时期下调电价共10次,共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47841万元。2025年底,全市共有108家企业进入电力市场交易,交易电量134246.122万千瓦时;准确执行阶段性降价政策,对一般工商业和大工业客户执行按原到户电价的95%结算电费,累计为客户节约用电成本5508.394万yGo7 .能源惠民利民成效显著。因地制宜探索光伏扶贫与生态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光伏产业扶贫项目建设,落实能源民本地发电装机(万千瓦)531.3908.其中:煤电50051:核电035(风电25.125.光伏发电3.017.水电
3、3.23.z四、能源强度单位GDP能耗下降率3.4第二节存在问题“十四五”期间能源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对比能源发展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国内外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和短板,需要在“十五五”期间逐步解决。一是节能降耗空间收窄,能源“双控”压力增大。我市仍有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等能源消费的刚性需求,随着一批重大耗能项目投产,能源环境指标约束增加,节能降耗的边际效应将逐步递减。同时,经济下行压力导致企业节能减排内在动力不足,企业主动开展节能工作的意愿下降。全市能源能输送能力。为保障市和市,乃至地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电能供应,沿海等电力集中、就地消纳较差地区的输电能力亟需加强。电力系统智能化建设不够深入、需求侧管
4、理能力欠缺。第二章面临环境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仍处于深刻调整期,能源供求关系深刻变化。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能源产业发展和能源供需关系发生重要变化。我国能源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的同时,在能源结构调整、能效水平提升和能源供给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压力亦在进一步加大。我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着力推动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在经济结构加速转型,能源革命深入推进的转折阶段,作为的重要地区之一,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化转型加快,能源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同时,我市仍有承接产业转移等能源消费的刚性需求,传统高耗能产业会带来能源效率低、高碳排放以
5、及生态环保等诸多能源问题,能源发展存在一些短板和瓶颈。结合国内外环境和我市发展实际,要实现能源高质量转型升级,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第一节有利条件坚持智能高效。充分应用现代能源新技术,强化传统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储能等多种能源融合发展,推进能源互联网应用,建设综合智慧能源系统,推动能源智能高效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创新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引进机制,深入推进能源领域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理顺能源价格机制,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推进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三节发展目标“十五五”期间,进一步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提高能源利用
6、效率,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提升能源体系智慧管理水平,持续推动能源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有力支撑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到2030年:能源供应能力显著增强。电力装机容量达968万千瓦,新增59.8万千瓦;天然气接收能力达到300万吨/年,天然气供应保障和应急调峰能力进一步提升。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一次电及其他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2.2%,7.0%.8.4%和72.3%O能源利用水平稳步提高。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16.1万吨标准煤,“十五五”期间年均增长约7.6%;单位GDP能耗下降率达到市下达目标。能源改革创新有序推进。积极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
7、持续降低用电成本。健全油气管网运营机制。稳妥有序推进智慧能源、新型储能等先进能源技术应用。专栏2市“十五五”期间能源发展主;指标2025年2023年一、消费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149.64170.8煤炭(万吨)756.2743.0石油(万吨)9.5510.0天然气(亿立方米)0.391.27全社会用电量(亿千瓦时)38.6748.86二、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核心的煤、油、气、电储备基地,提高粤港澳大湾区能源储备能力,保障地区能源安全。第二节构建能源输送网络体系电网。贯彻“分层分区”原则,优化构建安全高效主网结构,强化区间互联互供的灵活性,扩大区域电力外送通道能力。加快构建适应大规模可再生
8、能源和分布式电源接入的智能电网,提升配电网可靠性和灵活性,全面增强电源与用户双向互动,构建灵活可靠、智能经济的输配电网,保障电力资源的合理调度,逐步向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放开增量配电投资业务。加大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力度,形成城乡统筹、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的城镇配电网,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更加优质、稳定的电力保障服务。天然气管网。着力推动粤西天然气主干管网阳江-干线项目的全线通气投产,积极推进广海湾LNG储备集散基地项目配套管线,加快城镇天然气中低压管网建设,实现全市高压主干网向镇(街)的延伸,提升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和互联互通水平。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完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
9、施规划布局,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协调管廊设施空间布局,保证充电设施用地。推广智能充电、光伏一体化储能充电等技术,建设市一级服务管理平台,创新完善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第五章主要任务第一节构建多元清洁高效能源体系L加快推进集中供热。合理布局和完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项目供热管网,基本淘汰分散供热锅炉或者部分改造为应急调峰备用热源,大力推进工业新城综合能源站、广海湾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及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2 .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深入推进市天然气利用工程,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积极推进粤西天然气主干管网阳江一干线项目全线通气投产;建设市管道燃气特许经营项目(建设市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权地域范围内的管道燃
10、气管网及配套设施,包括但不限于管道燃气气化站工程、储配站工程、门站及接收站工程、城市管网工程、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气源供应等);建设广海湾LNG储备集散基地项目,分两期建设大型LNG储罐、LNG船舶接卸泊位及相关配套设施,其中一期接收能力300万吨/年,力争“十五五”时期建成投产。到2030年天然气消费量达2.77亿立方米。3 .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充分研究和开发太阳能光伏、风电、生物质能、海洋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潜力,完善落实配套政策,推进可积极推进氢能研究。基于市未来海上风电发展情况,积极培育海上风电制氢等实施路径,引导企业从可再生能源制氢角度打开氢能源产业市场,增强企业间的联
11、系与合作,探索建立氢能制备为主的核心产业链条,拓宽氢源渠道。积极布局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加强与广州、深圳合作,积极引进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和开发利用人才,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前期工作,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技术储备力量。4 .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在保证核电一期顺利运行的基础上,以及保障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有序开展并启动核电二期、三期项目的前期和筹备工作,力争项目在“十五五”期间动工建设,并加快推进核电配套储能项目建设,打造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系统。5 .夯实煤电兜底保障。立足我市能源供应储备基地定位,推动煤电和新能源的优化组合,结合本地能源资源禀赋及外部清洁电力供应形势,大力推进本地煤炭清洁高
12、效利用,有序推进电厂三期超超临界燃煤发电项目建设,牢牢守住煤电兜底保障底线,致力于担当能源基石。1.电网:重点建设Iio千伏变电工程等,推进智能变电站、新能源很2.天然气:布局建设广海湾LNG储备集散基地项目,拓展和完善天然3.成品油储运:科学布局加油站,合理建设商业成品油储备库。4 .煤炭储备:依托电厂现有储煤场和泊位、码头优势,建设具备20;5.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新增充电桩500个,新增充电功率30000第三节大力提升能源高效利用水平坚持节能优先战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确保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达到国家、省、市下达指标的要求,实现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L落实能耗“
13、双控”目标责任。深入实施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全面推行用能预算化管理,进一步增强各镇(街),以及各部门和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和强度目标分解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完善用能监测预警体系,对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的地区及时预警调控。进一步加强“能源双控”工作的评价和考核,全面推行用能绩效与能源配置挂钩机制,实行差别化用能、用电调控政策。优化产业结构。以能源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为方向,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依托市工业新城、广海湾经济开发区、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等重点平台产业聚集带动,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要素溢出和产业转移,以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为核心,筑牢传统加强重
14、点用能单位节能监察。加大“十百千万”重点用能单位的监察,进一步强化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用能工作,鼓励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减轻全市能耗“双控”压力。5 .促进天然气规模化发展。大力提高城市天然气利用水平。大力拓展城市燃气市场,推动工业和交通领域燃料替代,鼓励LNG在船舶、港口货运车等领域对柴油的替代,扩大天然气在工业、商业、服务业、公共机构、货运交通等领域的利用规模。稳步推进锅炉改造工作。持续推进全市天然气燃料替代工作,重点推动生物质锅炉煤改气,合理确定“增改”和“保供”的重点区域,推动全市锅炉全面完成清洁能源改造工作。加快天然气综合利用。依托广海湾LNG储备集散基地,推进广海湾热电联产配套设施建设
15、,为我市园区提供综合能源服务,满足区域内企业热、电、冷需求,加快天然气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有效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6 .强化重点行业能效准入突出能效指标引导作用,以用电消耗和煤炭消耗为重点,全面摸清全市工业和服务业能源利用效率现状,在现有能耗限额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覆盖全市重点行业和重点耗能产品的能耗限额标准体系。探索建立产业能效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节能计量、统计、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和集成、工程设计及咨询、创意设计与研发、互联网与物联网服务、第三方物流等多个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建设。探索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加氢设施、智能电表及智能交互终端设备、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智能交通融合发展的技术创新,推动智能微网、分布式能源、储能系统等能源新科技创新及应用平台。推动能源智慧发展。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能源领域的推广应用,逐步实现光伏、热泵等新能源技术与智能控制技术高度融合。以智能微电网和能源互联网示范为抓手,加快智慧能源系统建设,推动能源发展向智慧化转变。2 .推动能源互联网发展。推动“互联网+”智慧能源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智能化建设,基本实现可再生能源、分布式电源就地消纳和并网运行。探索完善新能源微电网技术、管理和运行模式,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供热、制冷、储能联动的综合运行调配。3 .推动智能电网建设。重点在用电负荷高、峰谷差异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