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教材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1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1.4 认识物体的形状.docx
《2024新教材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1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1.4 认识物体的形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新教材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1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1.4 认识物体的形状.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4.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一年级科学下册(2024最新教科版)(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物体的形状对其滚动性能和摆放稳定性有影响。科学思维目标在观察、简单实验、分类等活动中,比较出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滚动性能和摆放稳定性方面的异同。探究实践目标通过滚动和叠放活动,认识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态度责任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认识事物。(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对应课程标准12年级学习内容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中的第一点“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前
2、一课时,学生已通过“轻重”这一主题初步体会了物体的这一基本特征。本课将通过“滚动”与“叠放”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验物体的另一个基本特征一形状。鉴于学生已对形状有了初步的认识,包括识别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球体、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形状,本课的教学关注点并非认识物体的具体形状,而是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形状会影响物体的运动方式,物体摆放的稳定性和物体的形状相关,从而发展学生对“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的认识。本课分为四个板块。聚焦板块,通过踢足球的情境引出讨论哪些物体易于滚动以及哪种形状的物体更适合稳定地摆放。探索板块,借助观察物体形状、滚动实验和叠放活动,使
3、学生初步理解形状作为物体特征的重要性。在研讨板块,围绕探索活动展开,探讨形状对物体的运动方式和摆放情况的影响。拓展板块,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让物体稳定摆放,比如设计各种类型的收纳箱和收纳盒。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接触一些平面和立体图形,并且对不同物体的具体形状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本课中,以足球容易滚动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容易滚动”和“容易叠放”两个角度来认识形状这一物体的重要特征。本课向学生呈现了三类具有不同结构的材料:平面的小木块和长条橡皮,它们难以滚动但易于叠放;乒乓球可以滚动但不易叠放;以及同时具备这两类物体特点的圆柱橡皮、螺母和透明胶带。让学生体会物体的形状与它“是否容易滚动”有关,同时也对物
4、体“稳定摆放”产生影响。(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滚动和叠放的活动,认识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滚动情况和摆放的稳定性。难点:通过实验探索,概括出哪些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哪些形状的物体容易稳定摆放。(四)教材解读本课情境:通过草地上踢足球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足球这类物体之所以容易滚动,正是受其形状这一特征影响,使学生初步认识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O聚焦: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形状特征与其滚动情况及摆放稳定性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容易滚动”和“容易摆放”这两个简单的实验,启发学生初步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探索1:图中呈现了学生日常接触的物品,如橡皮、尺子、小番茄、饼干和带壳
5、花生等,强调材料的生活化。这些物体形状各异,小木块和长条橡皮各面皆平,乒乓球表面全圆,而螺母、圆柱橡皮等则有平、弯、圆等多种特征。通过观察这些形状多样的物体,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形状与其滚动情况和摆放稳定性之间的联系。探索2:将物体放在斜面上测试物体的滚动情况,根据物体的滚动情况进行分类并记录。学生在活动中,能够观察到哪些形状的物体更易于滚动或不易于滚动。班级记录单:设置“容易滚动”与“不容易滚动”两栏,帮助学生分类总结不同物体的滚动特征。记录方式可多样化,例如箭头法、编码法、直接标注图文等。探索3:通过将相同的物体进行叠放,可以观察出哪些形状更容易叠放。引导学生尝试将这些物体堆叠成不同的高度,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新教材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1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1.4 认识物体的形状 2024 新教材 教科版 科学 一年级 下册 单元 教材 分析 教学 建议 认识 物体 形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