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资源
(共67241
份)
用时:67ms
-
附件2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7首方剂)备注序号1苓桂术甘汤基本信息现代对应情况出处处方、制法及用法药味名称基原及用药部位炮制规格折算剂量用法用量功能主治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
-
XXX中学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指南1范围本实施指南规定了学校进行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以下简称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风险分级管.
-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措施1、严格执行手卫生。2、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最大无菌屏障,即穿无菌手术衣,戴口罩、帽子及无菌手套,铺大无菌巾(单)。3、使用有效含量22gL氯己定-乙醇溶液或.
-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RA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基本病理表现为滑膜炎、血管翳形成,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
-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儿科部分)序号方名原文剂型出处处方制法及用法1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治脾热弄舌J番香叶七钱,山桅子仁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三两,防风四两(去芦,切焙)。右制,同蜜酒微炒香.
-
中国地质学会印发科普奖评选办法(试行)通知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地质科普创作,顺利开展科普奖的推荐与评选,中国地质学会秘书局制定了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奖评选办法(试行),并经过中国地质学会.
-
中华护理学会老年人误吸的预防团体标准解读我国的老年人口在不断增多,误吸对老年人的危害如吸入性肺炎、肺纤维化、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性贫血、肾功能损害等日益受到重视。中华护理学会于2023年1.
-
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T/CNAS362023中心静脉压测量技术Measurementtechniqueofcentralvenouspressure2024-01-01 实施2023-10-14发布中.
-
中国奴隶制度的探讨中国自古就有奴隶制度,但在各个朝代中,奴隶制度的地位和形态有所不同。本文将探讨中国奴隶制度的发展历程、社会地位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奴隶制度的起源奴隶制度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
中枢神经兴奋药、抗休克血管活性药、强心药、抗心律失常药、降压药、血管扩张剂、镇静药、利尿剂等急救药物药理、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中枢神经兴奋药药品名称药理及应用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尼可刹米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
-
处方号:住院号:某中医医院中药处方笺姓名:性另Ij:年龄:开单科室:单位或地址:西医诊断:中医诊断:Rp:以下为空医生2药费2收费员2审核人2调配人2发药人2核对人2日期:【本处方有效期3天】
-
中医说湿寒是致病因素之一,医生建议红光光浴祛湿除寒在中医学的理论上,湿寒是造成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春夏秋冬哪个季节,湿寒体质的人总是面色寡淡、浑身沉重、四肢乏力、手脚冰凉,尤其是老年人和女士.
-
中文简体半角格式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和传播速度要求越来越高。而在这个过程中,简体中文半角格式作为一种简洁、高效的文字表达方.
-
中医药进校园美篇中医药进校园,传承中华医药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和传承中华医药文化,许多地方开始将中医药知识纳入中.
-
常见疾病食疗方外感高热症(急性发热)食疗方:绿豆粥:绿豆25克,米15克,白糖适量,煮绿豆和白米成粥,煮好后放糖食之。银花茶:银花10克,煎水加糖服。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应用痈肿疮疡,外感风热.
-
中医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护理服务受检科室:检查部门:检查者:检查日期:项目质量标准分值合计结构(2分)有优质护理服务方案及便民措施1有患者权利的图文介绍资料1过程(43分)入院服务有效落实患者入院制度.
-
中医医院发热病人就诊及诊治流程1 .从急诊通道/门诊通道来院病人或家属等人,由急诊科/门诊预检分诊人员主动上前询问并为其测量体温。询问内容包括:是否有发热、咳嗽、气促等流感症状,近期是否有武汉等疫区接.
-
中医药养生功法六字诀中医传统养生功法六字诀六字诀,也称“六字气诀”,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为吐纳法。它是通过咽、呵、呼、嘘、吹、嘻六个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唇齿喉舌的用力不同,以牵动不动的脏腑.
-
中医医院护理各项评估规范及要求一、跌倒坠床评估D首次评估总分V4分,暂不做持续评估;若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出现危险因素时,需及时进行再次评估。2)评估总分24分,提示患者有跌倒/坠床的高度危险,需持续进.
-
中医健康教育处方一预防感冒感冒是感受风邪所致的一种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等为特征。临床表现分为风寒束表、风热犯肺、暑湿袭表【辩证施治】风寒束表治以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