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资源
(共47580
份)
用时:23ms
-
课时教学设计参考表学科授课年级第*课时教学设计课题课型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口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核心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
-
诗歌鉴赏教学反思诗歌鉴赏作为文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在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在参与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深感自身在教学方法、教材选择以及评价方式上存在一.
-
消防演练方案任选一个方案消防演练方案一、方案目标与范围1.1 方案目标本方案旨在提升组织内部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在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时,员工能够迅速、安全地进行撤离,最大限度降低人员.
-
河南省情五年级第8课保护我们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身边污染环境的现象有哪些;2、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3、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教.
-
河南省情五年级第3课农业大省一一河南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河南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2、让学生知道河南主要的农作物种类;3、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河南主.
-
河南省情五年级第7课河南的自然灾害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河南的主要自然灾害种类有哪些;2、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3、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提.
-
河南省情五年级第2课丰富的自然资源(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河南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2、让学生知道河南主要的矿产资源种类;3、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
-
河南省情五年级第1课丰富的自然资源(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河南是土地资源大省;2、让学生知道河南是水资源大省;3、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河南的水和.
-
课题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主备人:课型: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掌握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的史实。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预习清单一、预习目标会写“惯、圃”等11个字,会认“诞、澡”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真理、诞生”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
-
好的故事预习清单一、作者及背景知识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社会黑暗,.
-
竹石预习清单一、作者及背景作者:郑燮,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背景:这首诗是郑燮为自己所画的竹石图而题写的,通过赞美竹子,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
鸟的天堂预习清单及拓展资料一、预习清单(一)初读课文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二)了解作者查阅资料,了.
-
学弈预习清单一、资料搜集了解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查阅孟子的生平事迹及他的主要思想,简单记录下来。了解孟子告子上:.
-
日月潭预习清单一、课文朗读大声朗读课文5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给下列加点字标注正确的读音。环绕()茂盛()周围()仙境()轻纱()吸引()二、字词预习看拼音,写词语.
-
示儿预习清单一、诗人及背景了解查阅资料,了解陆游。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风格雄浑豪放、沉郁悲壮。了解示儿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当时南宋政权偏安一隅,.
-
三黑和土地预习清单一、生字词预习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重点生字:“耙”(bd),平土地用的农具;“养”(qio),法麦,一种粮食作物。重点词语:“土疙瘩”指土.
-
猴王出世预习清单一、资料搜集了解西游记这部古典名著,包括作者吴承恩、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搜集与孙悟空相关的影视、动画片段,对猴王形象有初步感知。二、初读课文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
-
研修主要内容(可提供活动过程记录、照片、简报等作为佐证)第三次校本教研活动记录时间2022年5月23日地点会议室学时2课时研修形式组内学习与讨论研修主题A3、A5、A9能力点的培训主讲人向磊承担的研修.
-
创造宣言预习清单一、预习目标了解作者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掌握文中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会作者的创造精神,激发自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