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壹文秘!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第壹文秘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壹文秘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证有效性.docx

    • 资源ID:910340       资源大小:15.70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证有效性.docx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证有效性课文原文:舜发于联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解读:第一段中,“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属于事实的列举;举例完毕,用一个“故”字带出了依据这些事例形成的想法。这是归纳法的运用。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来衡量,前面的事例都是吻合的,这些人都是肩负“大任”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在这些人的经历中也是有的。事例与观点看来是匹配的。但是,有几个问题:1 .并非所有肩负“大任”者都有特别苦难的经历,譬如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等等;2 .绝大部分承受极大苦难的社会底层民众,尽管被“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但上天并未赋予其“大任”;3 .如果广义地理解“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亦即只要人生中有坎坷苦痛的经历都可算数,那么几乎所有人都是如此,但只有极少数人被上天托付“大任”;4 .本文是就政治举例,倘若从科学发现、艺术创造、思想探索等角度去观察,则会发现,上天赋予“大任”的、推动人类对世界获得深刻认识的人,如牛顿、康德,未必需要经受太大的人生磨难。这样想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未必是上天将要赋予,大任,的信号。可见本段的举例论证确实不严密。但是,观点未被有效论证,不代表观点不正确,更不代表观点不具建设性。事实上,这段话被后世许多人引为座右铭,这意味着它所表达的意见为许多人所接受。为什么一个未必成立的观点会被许多人接受呢?这是因为:第一,这段话描述了人生过程中的苦难,由于人生中坎坷和痛苦在所难免,这种带着悲剧感的描述,能够激发几乎所有人情感上的共鸣。第二,这段话把苦难视为上天赋予使命的信号,可以带给人们鼓舞一一从理论上说,只要人还未死,人生就是有机会的,因此人们可以借孟子的这段话耐受苦难,给自己希望。人只有怀着希望才能降低苦难带来的剧烈的心理痛苦,即使这个希望是渺茫虚幻的。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多数人接受某一观点,未必跟逻辑有关,而跟情感偏好、心理需要有很大关系。顺便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是片面的观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其内在原理是基于人(其他生物也有)本能的应激反应一一越急迫的危机越能激发应激反应。但是很明显,生命的目的是安乐而非忧患;从国家的层面看,长治久安的基础是合理而稳定的体制制度和运行机制,只有忧患意识是远远不够的。

    注意事项

    本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证有效性.docx)为本站会员(p**)主动上传,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