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壹文秘!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第壹文秘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壹文秘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治未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docx

    • 资源ID:730409       资源大小:14.36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治未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docx

    “治未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黄帝内经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的理论记载及临床运用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古代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炎黄子孙繁衍生息、防病保健中功不可没。此后,“治未病”思想领域在历代医家精研医理与辨证施治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日臻完善,不仅指防病于先,还包含已病早治,瘗后防复,其内容也逐步涉及饮食起居、情志调节、针灸方药、导引按跷等不同层次。“治未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治未病”大致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说的“亚健康”状态,但二者并非完全等同,古医籍虽然以记述医理居多,但中医源于古人生活实践,讲求天人合一,因此“治未病”应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古人生活上讲“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情志上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按时起居、凡事有度、淡泊名利,这不仅是对行为修养的解读,更是防治“未病”以养“浩然之气”的诠释。所以,对于当代人来说,“治未病”可以理解为外避邪气、内养正气的一种文化内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治未病”可随意用于保健、治疗。中医“治未病”涉及诸多方面。以灸为例,当前以艾灸养生'治未病'应用普遍,保健机构应运而生,但灸性温热,所以虚寒性病证、风湿痹证等更为适合,艾灸为中医外治法的组成,同样讲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而非部分媒体所宣传的百病皆治。如把握不当,一概混施,就可能有火热伤阴、灼烫皮肤之弊。从长远来看,还降低了民众对其信任度,对中医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治未病”,对症选方妙法多“治未病”不仅告诫医者应对患者病情明察秋毫、未病先防,也启示我们在疾病未生之前,做到早期干预、扶正祛邪。在临证时,常以扶阳、理气、健脾等治则指导“治未病”。第一,黄帝内经有“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言,说明了阳气的重要性。又艾性纯阳,阳虚体质者可以此“未病先防”。如“改良长蛇灸”借助灸盒为工具,在大椎穴至肾俞穴隔姜片灸,加灸涌泉穴,对于慢性疲劳的改善也有很好疗效。艾灸温阳益气,背部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所循行,生姜温经通络,三者合用而扶阳之力大增。灸盒安全易行,温度可控,便于推广。但应该提醒的是,此法灸面广、火力足、作用强,所以对于大便澹、小便频、腰腹冷、倦怠重,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者更适合,艾灸时长控制在45分钟左右,或遵医嘱。第二,中医有“百病生于气”之说,所以平时应保持情绪平和,可用玫瑰花、蜡梅花代茶饮理气疏肝。如果您出现精神抑郁、胸胁胀满、咽中异物感,可能为中医的“痰气郁结”,可以艾灸双侧少商穴、隐白穴,古称“烧鬼眼”O第三,中医讲脾胃为“后天之本”,如平时您感觉腹胀纳呆、胃脱冷痛、四肢不温、大便滤泻等症状,多为中医“脾胃虚寒”之象,可用灸盒施灸于中脱穴至气海穴、足三里穴,于上午7点到11点胃经、脾经主时期间艾灸,阳气升发,温补脾胃。也可生姜熬大米山药汤,晨起温服,但血糖偏高的朋友应注意适量。

    注意事项

    本文(“治未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docx)为本站会员(p**)主动上传,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