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壹文秘!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第壹文秘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第壹文秘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docx

    • 资源ID:701057       资源大小:111.92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docx

    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用电测法测定梁纯弯曲时沿其横截面高度的正应变(正应力)分布规律;2、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3、初步掌握电测方法,掌握1/4桥,1/2桥,全桥的接线方法,并且对试验结果及误差进行比较。二、实验仪器和设备1、多功能组合实验装置一台;2、TS3860型静态数字应变仪一台;3、纯弯曲实验梁一根。4、温度补偿块一块。三、实验原理和方法弯曲梁的材料为钢,其弹性模量E=210GPa,泊松比II=O.29。用手转动实验装置上面的加力手轮,使四点弯上压头压住实验梁,则梁的中间段承受纯弯曲。根据平面假设和纵向纤维间无挤压的假设,可得到纯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为:Mb=y式中:M为弯矩;l为横截面对中性晶的惯性矩;y为所求应力点至中性轴的距离。由上式可知,沿横截面高度正应力按线性规律变化。实验时采用螺旋推进和机械加载方法,可以连续加载,载荷大小由带拉压传感器的电子测力仪读出。当增加压力AP时,梁的四个受力点处分别增加作用力AP/2,如下图所示。为了测量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应变分布规律,在梁纯弯曲段的侧面各点沿轴线方向布置了3片应变片,各应变片的粘贴高度见弯曲梁上各点的标注。此外,在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也粘贴了应变片。如果测得纯弯曲梁在纯弯曲时沿横截面高度各点的轴向应变,则由单向应力状态的虎克定律公式日,可求出各点处的应力实验Q一匚尤值。将应力实验值与应力理论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O=E实实式中E是梁所用材料的弹性模量。图3-16为确定梁在载荷AP的作用下各点的应力,实验时,可采用“增量法”,即每增加等量的载荷AP测定各点相应的应变增量一次,取应变增量的平均值A£来依次求出各点应力。实把A。实与理论公式算出的应力比较,从而验证公式的正确性,上述理论公式中的M应按下式计算:M=JAPg2(3.16)四、实验步骤1、检查矩形截面梁的宽度b和高度h、载荷作用点到梁支点距离a,及各应变片到中性层的距离。2、检查压力传感器的引出线和电子秤的连接是否良好,接通电子秤的电源线。检查应变仪的工作状态是否良好。分别采用1/4桥,1/2桥,全桥的接线方法进行测量,其中1/4桥需要接温度补偿片,1/2桥通过交换接线方式分别进行两次试验来比较试验结果。3、根据梁的材料、尺寸和受力形式,估计实验时的初始载荷P(一般按P=Ol(I确定)、最0OS大载荷P(一般按皿7。确定)和分级载荷AP(一般按加载46级考虑)。本实验中分四次加载。实验时逐级加载,并记录各应变片在各级载荷作用下的读数应变。4、实验完毕后将载荷卸掉,关上电阻应变仪电源开关,并请教师检查实验数据后,方可离开实验室。五、数据处理1、原始数据。其中a=80mmb=19.62mmh=39.38mm1/4桥JI*荷载测点测点测点测点测点(N)四五一次加载4-15-6O715二次加载6-22-10O1124三次加载8-29-1311531四次加载1036-1631839五次加载120044-1922146I注AO=EAZYn实实测点测点测点测点四测点五7.253.250.53.57.75AO-J:(KPa)1522568.2510.573.5162.75AM=亭嘿*VZ测点测点测点测点四测点五加载二次6-46_19加载三次加载8-6027Pl10-7534五次加载128940=N=E实n实实测点一五测点二四实14.57.25(KPa)304.5152.25AM=竺F=吧o=AM2z12理U*2Z测点一五测点二四Y19.699.845(mm)理(KPa)315.5157.76相对误差=IM-%_|xioo%“理测点一五测点二四相对对误差3.49%3.49%1/2桥荷载(N)测点一五测点二四一次40031-10加载二次647-18加载三次加载862-25Pl107733五次加载128941=N=E实n实实测点一五测点二四实14.57.75(KPa)304.5162.75AM=竺F=吧o=AM2z12理U*2Z测点一五测点二四Y19.699.845(mm)理(KPa)315.5157.76相对误差=IMI×oo%M理测点一五测点二四相对对误差3.48%3.16%全桥荷载(N)测点一次40012加载二次60021加载三次加载80027四次加载1037五次加载1242A-=EYn实实测点7.5实(KPa)157.5P*abh3.MM=2I=12凝理yZ测点测点测点测点四测点五Y(mm19.699.845O9.84519.69)157.7578.88078.88157.75FJT(KPa).ffi窿=M-%理I_IX100%M=A1+5+2-4=157.74KPa测点相对对误差0.15%六、实验小结1、通过1/4,1/2桥,全桥各种接法以及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全桥接法是误差最小的,其次是1/2桥,最后是1/4桥,在1/2桥接法中,我们还把接线反接过来,最后得出的误差和未反接相差不大。2、弯曲试验是测定材料承受弯曲载荷时的力学特性的试验,是材料机械性能试验的基本方法之一。本用地塑性材料,检测其延展性和均匀性展性和均匀性,为冷弯试验。3、试验的误差主要来源于试样的安装,试样安装时一定要在同一平面内,否则荷载不是垂直作用在试样上,造成误差。还有就是试样应变片陈旧,造成测量不准。4、荷载采用等荷加载方式,便于计算比较。5、试样测量平面为弯矩最大平面,在该平面上分五点测量,在中性层上的点的理论应变为零,多点测量能较好的掌握试样的应变情况。

    注意事项

    本文(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p**)主动上传,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