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课程电机学(1)教学大纲.docx
电机学(1)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负责人:编制日期:审定人:审定日期:课程名称电机学(1)英文名称TheoryofElectricMachinery(1)教学单位培养方案0专业培养口重点提升创新创业口拓展培养口辅修学位口微专业.课程性质口通识必修课程口通识核心课程口通识选修课程口学科基础课程0专业必修课程口专业选修课程口重点提升必修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口微专业课程口其他:.是否含实验/实践IZf是口否学分3学时总学时52学时,其中:理论44学时;实验8学时;上机0学时;实践0学时。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电磁场课程网站课程描述电机学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电磁场等课程的基础上,讲授变压器、直流电机、交流电机等电磁装置的结构、原理和工作特性,使学生能够掌握电磁装置的分析方法,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定量计算,解决电机运行中的电磁问题,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职业伦理素养,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掌握各类常用电机(变压器、直流电机、感应电机、同步电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参数计算等理论知识,形成完整的电机专业知识体系,具备对电机相关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课程目标2】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对于电气学科知识从感性认知到理论学习再到创新发展,始终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课程目标3掌握各类电机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分析和评价,形成合理有效结论,具备电机相关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课程目标4能够将电气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电气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解决电气工程领域的工程问题,并能够将各种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和综合。【课程思政目标】使学生学会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学内容知识点一/第一章电机的基本原理(共8学时,其中授课8学时)【对应课程目标】本章教学内容支撑课程目标1和目标4。【教学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电机的概念和分类,回顾磁场和磁路的基本定律,掌握铁磁材料特性和电感的基本概念。目的:1.正确理解电机分类及其作用;2.回顾电磁场的基本定律和铁磁材料的特性;3.理解电感、互感的概念;4.掌握磁路的分析方法。【思政要素和案例】新中国建立,中国的电机事业的发展与创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具有责任意识和担当。【教学难点重点】重点:理解磁场和磁路基本定律。难点:理解铁磁材料的特性及其在电机中的作用。知识点二/第二章变压器(共24学时,其中授课20学时,实验4学时)【对应课程目标】本章教学内容支撑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4。【教学内容和要求】掌握变压器的结构、运行原理和工作特性,掌握分析计算方法,三相变压器及其并联问题,达成以下目的:1.掌握变压器的结构、工作原理,理解变压器运行状态下内部磁场及其等效电抗的物理含义,变压器等效电路、相量图的推导及其参数测定;2.能够根据变压器等效电路、相量图分析计算变压器的工作特性和相应工程问题计算;3.能够分析三相变压器联结组别及其并联问题。【思政要素和案例】观看大国重器中关于中国高端换流变压器的制造,引导学生认识国家在高端制造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难点重点】重点:变压器内部磁场的电抗等效,等效电路的推导,变压器参数的计算,相量图分析,变压器工作特性分析计算。难点:三相变压器联结组的判别及其并联问题。知识点三/第三章直流电机(共20学时,其中授课16学时,实验4学时)【对应课程目标】支撑课程目标1和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和课程目标4。【教学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直流电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工作特性的分析计算,达成以下目的:1.掌握直流电机绕组的构成及其连接规律;2.掌握直流电机内部磁场的分布及其特点,直流电机的感应电动势、电磁转矩的计算方法;3.掌握直流电机内部基本方程,以此分析计算直流电机的工作特性;4.掌握直流电机的起动和调速方法。【思政要素和案例】介绍法拉第实验发现电磁感应定律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历史,通过科学家的科研实例激发学生专注科研的精神【教学难点重点】重点:不同励磁方式下电压、转矩方程和工作特性分析。难点:直流电机的电枢反应。教学方式方法线下教学+雨课堂+智慧树。.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考核方式】课堂互动+章节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其中,期中考试占20%,章节测试、课堂互动、作业和实验各占5%),期末考试占60%。【教材1】王秀和,电机学(第四版),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自编教材,山东教材及参考资料省一流教材。【参考资料1】汤蕴琢.电机学(第五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参考资料2】李发海.电机学(第六版).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