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血栓六项、凝血四项和血栓弹力图的区别.docx
新血栓六项、凝血四项和血栓弹力图的区别血栓是指血液中出现的固体质块,由于其阻塞血管可造成相应部位的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组织或器官缺血、缺氧,进而引发心肌梗塞、脑中风或肺栓塞等严重急症。中国血栓性疾病诊治指南指出,我国临床医师对于血栓性疾病,特别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VTE是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医疗纠纷的主要根源之一。临床上诸多科室的患者均存在VTE风险,其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诊,一旦发生,致死和致残率高。实际上,VTE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积极有效的预防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生率,早期诊断与规范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其病死率。但在临床实践中,VTE的预防和早期诊断并不乐观。VTE的发生率高,早期诊断率较低,与缺乏方便、快捷、有效的实验室检查手段有关。凝血能力就是对血管破损加以修复的能力,凝血能力差会导致破损的血管流血不止,凝血能力太强可能会导致血栓产生。凝血能力只有处于一定范围内,才能保证我们既能及时修复血管损伤,又不至于产生血栓。因此对凝血能力的探测是很有必要的。凝血功能纤溶功能探针旋转振幅(mm)新血栓六项血栓性疾病的病理过程涉及血管内皮、凝血和纤溶系统。大量研究已证实,机体处于血栓前状态时,以上三大系统已经发生改变。其中,新血栓四项(TAT、PIC、TM、t-PAIC)在凝血和纤溶系统启动的起始阶段产生,在血栓形成前即明显升高,可作为血栓性疾病的早期分子标志物。新血栓四项联合传统血栓检测项目(D-二聚体,FDP)优于单项检测,是目前无创检测静脉血栓形成的理想方法,可用于早期预测血栓形成的风险,疗效观察和用药指导,以及预后判断。血栓分子标志物检测还可用于辅助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指导DlC分型及治疗。新血栓六项检测的成员:血栓分子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施4六"所有次嘉山血验寰生TATPKTM*tAIC>FDP*D)i11er中或已先Jft的血楼五事TAhROtWUEDND-DwnefMW9TAT*RC>TM*t4¾>C疑奸溶的行过程中的蠹青"WDK”!库,术后桧立的备IMHfelI京后肮轩海皿1恻的合国奥咫DIC9*M9lttiRMJBMmasait3t三TAT*FDP*OOmr此栓两项TATECHWDIC攀JlUftDIC南疗中的所H血栓君疗过屋中的看ltnttMMtMHMlt弹估设鱼和行灌系统的酒程康TAY(代MhiI第跳)p(n*H*tt)BJ用于M早»勒与分盟新血栓六项检测的应用,可提示临床医师根据患者情况提前进行预防治疗,同时也可以协助医师对病人制定出更加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提高医院血栓性疾病的诊治水平,降低患者治疗支出。凝血四项凝血四项,是临床上常用的凝血功能初筛的检测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主要用于综合评估出血风险,是外科手术前对患者凝血功能进行评估的必查项目,有助于避免术中术后大出血的发生。止匕外,也可用于抗凝药物治疗的监测:APTT和PT作为出血风险的评估指标,可用于监测肝素和维生素K拮抗剂类药物的使用。凝血四项检测需将血液离心,仅从血浆对血液凝固问题进行分析,对于血栓及血栓前状态的诊断不全面,属于血栓形成后的被动检测,也不能动态评估血栓的形成和治疗效果:Ol凝血四项只检测凝血系统的一个片段,不能反映整体的凝血情况。使用血浆标本进行检测,只能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参与的凝血阶段,未考虑到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02对溶栓治疗的疗效监测,不能第一时间反馈效果;03凝血四项缺乏反映纤溶、凝血和血管内皮功能的灵敏标志物,出现异常时疾病往往已经进展到中、晚期,无法满足临床对于血栓性疾病早期诊断的需求。血栓弹力图血栓弹力图(TEG)是手术期间监测凝血功能的重要手段,是指使用全血标本,人为添加激活剂启动血液的凝固过程,用血栓弹力图仪完成检测,描绘出血液凝固动态过程的曲线图。对血栓全过程的记录呈现,能够比较准确、全面的反映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及血小板的功能。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诊治专家共识指出,对于明确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推荐采用血栓弹力图进一步评估凝血功能。在围术期凝血管理中,使用TEG检测能较早发现凝血异常,TEG对高凝状态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优于常规凝血检测。目前,TEG多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监测抗凝和溶栓药物疗效,以及指导临床用血(根据检测结果判断患者需要的血液成份),输血指南指出使用血栓弹力图可节约20%50%的血制品。三者差异凝血四项反映的是人体凝血能力的储备情况,术前术后必查项目,目的是防止凝血功能缺陷患者术中、术后大出血,也可以作为急危重症的患者输血治疗的初步依据。APTT>PT作为出血风险的预测指标监测肝素和维生素K拮抗剂类药物使用。血栓弹力图与分开检测的PT、APTT,纤维蛋白原、血小板不同,反映人体凝血功能各部分整体作用下的结果,可根据图形判断患者需要的血液成份,从而节约血液制品,提高输血治疗效果。血栓六项中的TAT与PIC,反映凝血、纤溶的激活情况,提示人体正在发生的凝血功能改变,可监测抗凝药、抗纤溶药、溶栓药物的使用,判断治疗效果。TM,t-PAIC作为凝血功能改变的原因之一,提示患者的预后。新血栓六项与常规出凝血项目一联合应用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诊治专家共识指出,对于临床情况复杂的患者,推荐使用新型血栓分子标志物做早期评估。与常规的凝血四项和血栓弹力图相比,新血栓六项定量检测,可以在第一时间向临床提示血栓的发生发展动态、术后急性血栓监测、抗凝/溶栓治疗监测、以及DIC早期预测和治疗指导等信息,为血栓性疾病的早预防、早诊断和精准诊疗提供可靠依据。需要注意的是,血栓分子标志物检测并不能取代传统的凝血功能检测。在实际应用中,血栓与出血处于不断的动态平衡变化,意味着临床可能需要同步检测凝血项目和血栓项目。同时,对于血栓性疾病,单一指标难以解决全部问题,更全面的凝血功能检测,有助于准确评估患者的出凝血状态,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