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防灾减灾促丰产技术方案.docx
食用菌防灾减灾促丰产技术方案当前,我省进入抗旱防汛关键时期,也是传统设施灵芝、草菇、中高温型平菇等品种生产以及部分品种菌种、菌包(棒)生产关键时期,易遭遇高温、台风、洪涝等气象灾害,要加强防范应对,科学防灾减灾。一、防高温干旱食用菌遭遇高温灾害天气,容易导致菌棒烂棒、增加感染杂菌风险。木腐菌菌包(棒)制作时间尽量避开高温。如制棒期间遭遇高温,要选择优质、可靠的原辅材料,尽量少用尿素等氮肥;严格控制菌包(棒)含水量;选择适龄菌种接种,降低菌棒堆放密度,改善通风散热条件。在发菌期遭遇高温,采取增加棚顶、窗及四壁遮荫层厚度及向空间、地面、棚壁喷冷水、通风等降温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发菌棚内温度,通风降温宜于早晚进行,避免中午通风高温气流侵袭造成“烧菌”。在出菇期遭遇高温,除加强棚体降温措施外,可在棚体周围挖沟,引入低温“跑马水”降温。当温度超过出菇温度,不适宜出菇时,可降低湿度,暂时进行休眠管理,并定期喷水保护菌丝,待条件适宜后再进行出菇管理。二、防旱涝急转要提前加固棚室骨架,防止菇架倒塌,及时疏通周边排水沟,疏通排水渠,确保排水管道畅通;地势低洼的出菇场地,提前准备排水量合适的水泵;层架栽培模式,将层架最底层菌棒移至床架高层或空床架。涝灾发生后,及时疏通沟渠,清除设施积水。菇棚周边挖排水沟、疏通排水渠及时排除积水。菇棚水淹后,可在两排菇棚之间东西向挖深沟,并及时把渗入沟里的积水抽走,避免墙体损毁坍塌。加固修复破损菇棚,避免二次危害。如遇棚体损坏,要及时对棚体进行修复。局部坍塌设施,要及时采取更换受损支柱、钢架,加固棚体结构。垮塌严重棚体,特别是性能较差、安全隐患大的老旧棚室,维修成本高、难度大,要下决心拆除重建。未有明显损坏的棚体也应进行检修加固。加强棚室清洁,及时处理受灾原料菌棒。清除淤泥和杂物,保证菇棚清洁,防止病害传播。对菇棚泥地可采取铺一层干净新土,并撒一层生石灰消毒后使用,水泥地面冲洗干净后,用漂白粉或二氧化氯喷洒或擦洗地面和墙壁,通风除湿干燥后再用。菌棒受灾后,对于泡水的菌棒进行单独摆放,表面喷洒1%2%的石灰水,以防杂菌感染。正在发菌期的菌棒,泡水较轻的用清水或自来水冲洗干净,再用漂白粉澄清液或石灰水喷洒表面后,移至阴凉、干燥、通风、避光场所堆放。泡水过多的菌棒,割小口通气排湿,排放架上或斜立于畦床上,沥去多余水分,增加料内氧气供应,促进菌丝恢复生长。泡水过重,发菌时间较短的,可重新灭菌、接种,或尽快拌入新料后重新制作菌棒。原料受淹要及时进行摊晾、曝晒,再添加部分干栽培料,含水量调至60%65%,于地势高燥的场地重新发酵。三'防台风台风天气一般伴随着雷雨强风等天气,易导致设施棚膜或棚体受损,要提前加固生产设施,对结构不坚固的设施要架设临时立柱防止大风刮倒压塌。在设施棚膜上,每隔一道压膜绳临时增加一道,加固棚膜避免被大风掀起。盖好草苫或保温被,可按东西横向压两根加布套的细钢索,必要时,也可采取卸膜或割膜等措施移除覆盖物,以减轻台风等强风对菇棚的破坏力,保护棚架减少损失。及时疏通周边排水沟,避免台风暴雨排水不畅而倒灌室内,以确保菌种、原辅料、菌棒(包)安全,必要时应将菌种、菌棒(包)等转移到地势高处,避免遭受雨水侵袭。抓紧抢收,接近采收期的食用菌,可提前抢收。检查设施和用电安全。食用菌工厂化企业应安排专人值班,及时检查线路、变压器等,以确保用电和设施安全,应准备好应急电源、抽水机和停电照明设施。四'防病虫害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控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实施绿色综合防控技术。要科学安排菌种、菌包(棒)以及食用菌生产,尽量错过强风台风、涝灾、高温干旱等灾害天气。选择优良品种,强化原料处理,彻底灭菌,提高其自身抵抗力。菌包(棒)进棚前,对空棚设施内外环境进行清理消毒、灭菌,可采用地面撒布生石灰等进行杀菌。进棚后,加强通风、降湿、降温管理,并采用地面撒布生石灰等进行杀菌,通过悬挂安装粘虫板(30CnIX20cm)、频振式杀虫灯(15W)、黑光灯(20W40W)糖醋液等诱杀害虫。及时清除污染菌包(棒),摘除病菇,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隔离分类管理,并用10%漂白粉液喷洒菇畦。出菇期间严禁喷洒任何化学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