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学期第11周国旗下的发言稿《防灾减灾珍爱生命》.docx
-
资源ID:1369141
资源大小:11.69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春季学期第11周国旗下的发言稿《防灾减灾珍爱生命》.docx
春季学期第11周国旗下的发言稿防灾减灾,珍爱生命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一一防灾减灾,珍爱生命。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这一天不仅是对2008年汶川地震中逝去生命的深切缅怀,更是一堂关乎生存智慧的全民必修课。让我们以青春的视角,重新认识灾害、学习避险,在成长的路上筑牢生命的安全防线。一、灾害离我们有多近?一一被忽视的生存必修课或许有同学认为,地震、洪水这些灾害只存在于新闻报道里,离我们的校园生活很遥远。但当我们翻开历史记录就会发现: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中,地铁5号线的积水曾让无数人揪心;去年我市某区因强对流天气引发的tornado预警,曾让整座城市进入紧急状态。这些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提醒我们:灾害从来不会提前预约,只有时刻保持警惕,才能在危险来临时化险为夷。在校园里,我们也能找到灾害风险的蛛丝马迹:教学楼的消防通道是否畅通?实验室的危化品管理是否规范?宿舍里有没有私拉乱接的电线?甚至是雨天操场的积水、走廊湿滑的地砖,都是需要我们留意的安全隐患。记得有一次课间操,我看到一位同学把雨伞靠在应急灯的电源插座旁,这个小小的举动其实隐藏着短路起火的风险。后来班主任借此开展了"校园安全找茬”活动,同学们竟在教室角落、卫生间等地方发现了12处潜在隐患一-这个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防灾减灾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藏在生活细节里的生存智慧。心理学中的"风险感知理论"指出,人们往往会低估日常环境中的潜在危险。比如很多同学上下楼梯时喜欢追逐打闹,却意识不到这可能在紧急疏散时引发踩踏事故;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偶尔会忘记规范佩戴护目镜,忽略了化学试剂飞溅的风险。这些习以为常的行为背后,其实都暗藏着安全漏洞。就像寓言中那个因忽略小裂缝而沉没的大船,灾害的发生往往始于对细节的忽视。因此,提升防灾意识,首先要学会用"风险思维"观察身边的环境,把"可能发生"的警惕性融入日常习惯。二、从知识到行动:构建生命的安全防护网当灾害真正来临时,能拯救我们的不是运气,而是平日里积累的防灾知识与应急技能。在日本,小学生从入学起就会接受系统的地震逃生训练,甚至在幼儿园阶段就学会用书包护住头部的标准动作。这种将防灾教育融入成长过程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我校去年开展的地震演练中,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有一个班的同学在撤离时,顺手用椅子顶住了摇晃的实验室柜子一一这个教科书之外的应变行为,正是防灾能力内化的体现。不同灾害需要不同的应对策略,让我们一起梳理关键场景的求生要点:地震逃生:牢记"伏地、遮挡、手抓牢"的原则,在教室时迅速躲在课桌下,用书本护住头部;撤离时遵循"就近不恋物"的准则,不盲目拥挤推操。我们可以在书包里常备应急包,里面装上手电筒、压缩饼干和急救毯,这些物品在关键时刻可能成为救命的"法宝"。火灾应对:发生火灾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沿安全通道撤离,绝不能乘坐电梯。有一次参观消防体验馆,消防员叔叔让我们体验了模拟烟雾环境下的逃生,浓烟中能见度几乎为零,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熟悉逃生路线”的重要性一一平时多走一次安全出口,危难时就多一分生存希望。极端天气防护:遇到暴雨预警时,要远离低洼地带和电力设施;台风来临时,及时关闭门窗,不靠近广告牌等悬挂物。去年我校组织的"暴雨应急演练"中,老师模拟了校园积水场景,指导我们用课桌搭建临时"救生台",这种沉浸式的训练让防灾知识不再停留在书本上。除了掌握技能,我们还需要建立"灾害应急通讯录":记录班主任、校医室的紧急电话,记住家庭住址和父母联系方式,甚至可以和同桌约定"互救暗号二这些看似琐碎的准备,就像为生命系上了多重保险带。正如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说:"人类最大的错误,就是认为危险离自己很远。"唯有将防灾知识转化为肌肉记忆,才能在危险来临时保持冷静,做出正确判断。三、青春担当:从"小我"到"大我"的安全共同体防灾减灾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需要每个人参与的集体行动。在我们校园里,有这样一群同学:他们是班级的"安全委员",每天负责检查教室的电源开关;他们是校园安全志愿者,在楼梯拐角提醒大家"轻声慢步";他们还自发制作了校园安全手绘手册,用漫画形式讲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这种"人人都是安全员”的氛围,正是构建安全校园的基础。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践行防灾责任:个人层面:养成"三查习惯"一一查宿舍有无违规电器、查书包有无危化品、查教室有无安全隐患。我的同桌小林就有一个"安全错题本",专门记录自己在演练中暴露的问题:第一次演练时他因整理书包耽误了撤离时间,后来他就把应急物品固定放在书包侧袋,这个小改进让他的撤离速度提升了20秒。集体层面:在班级开展"防灾技能大比拼",通过模拟演练、知识竞赛等形式,让防灾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们班曾举办"打结比赛",看谁能在30秒内用红领巾打出牢固的救生结;还开展过"应急包设计大赛",同学们用废旧书包改装成兼具实用性和创意的应急背包,这些活动让防灾技能在欢声笑语中被掌握。社会层面:将校园里学到的防灾知识传递给家人和社区。去年暑假,我和同学们组成"安全宣讲团",到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讲解智能手机的应急呼叫设置,教爷爷奶奶们使用"一键求救"功能;我们还在小区公告栏绘制了"防灾知识漫画墙",用生动的画面展示不同灾害的应对方法。当看到一位老爷爷认真记录下灭火器的使用步骤时,我突然明白:防灾减灾的种子一旦播撒,就能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同学们,当我们在阳光下奔跑嬉戏时,当我们在教室里书声琅琅时,生命的可贵在于它的脆弱与坚韧并存。防灾减灾不是为了渲染恐惧,而是为了让我们在无常的世界里,拥有把握安全的能力;珍爱生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将每一次演练的认真、每一个细节的留意、每一份责任的担当,都化作守护生命的力量。让我们记住:5月12日的警报声,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提醒;校园里的每一次演练,不仅是流程的重复,更是生命的预演。愿我们以知识为盾,以行动为剑,在成长的路上筑牢安全防线,让青春在懂得敬畏生命的土壤中,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