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方案精选(3篇).docx
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方案一、总体目标1 .及时发现并隔离病例,严防疫情扩散。2 .降低蚊媒密度,切断传播途径。3 .提升公众防护意识与能力。4 .实现“零死亡、少重症、控流行”的防控效果。二、组织领导1 .成立防控指挥部由卫健部门牵头,联合疾控、医疗、爱卫办、街道/乡镇等单位组建专班。职责:统筹协调、资源调配、督导检查。2 .明确部门分工卫健部门:病例监测、医疗救治、技术指导。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蚊媒监测与消杀指导。街道/社区:组织环境整治、入户宣传、配合病例管理。爱卫办:协调全民爱国卫生运动,落实孳生地清理。三、关键技术措施(一)传染源控制1 .病例早发现医疗机构对发热、关节痛、皮疹患者询问流行病学史(疫区旅居或蚊虫叮咬)。24小时内完成疑似病例网络直报,48小时内采集血液样本送检。2 .病例管理轻症居家隔离:防蚊隔离至发病后5天(病毒血症期),住所安装纱窗蚊帐。重症住院治疗:收治于传染病病房,落实防蚊措施。(二)传播途径阻断1 .蚊媒监测与消杀每周监测疫点周边200米内蚊媒密度(布雷图指数、成蚊密度)。指数超标时:立即清除积水容器(轮胎、瓶罐、盆栽托盘等)。喷洒氯氟菊酯等药物灭成蚊,孳生地投放苏云金杆菌(Bti)杀幼虫。2 .环境治理发动群众开展“翻盆倒罐”运动,清除小型积水。废旧轮胎打孔防积水,建筑工地水坑定期清理或养鱼控蚊。(三)重点场所防控社区:每周末开展卫生死角清理,投放灭蚊幼剂。医院:发热门诊设防蚊设施,病房安装纱窗蚊帐。口岸/机场:对来自疫区人员开展体温筛查与健康提示。四、应急响应机制1 .分级响应标准in级(散发):单例本地病例一疫点20。米内紧急灭蚊。II级(聚集):同一社区3例以上一扩大消杀至500米,启动每日疫情简报。I级(暴发):多区域扩散T政府统筹,全民灭蚊行动。2 .响应流程疾控中心24小时内完成流调,划定疫点/疫区。疫区持续灭蚊至最后一例病例发病后14天。五、保障措施1 .物资储备配备喷雾器、杀虫剂、快速检测试剂、防护服等。2 .能力建设培训医务人员识别诊断能力,社区人员孳生地清理技能。3 .健康宣教宣传核心信息:“防叮咬:外出穿长袖、喷驱蚊剂;清积水:每周检查家中容器;早就医:发热关节痛速就诊。”通过社区公告、短视频、宣传折页多渠道传播。六、监督评估1 .防控指挥部每周督查重点区域蚊媒密度及措施落实情况。2 .对防控不力单位通报整改,造成扩散的依法追责。2025年基孔肯雅热发热门诊应急处置方案一、总则编制目的为规范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对基孔肯雅热的应急处置流程,提高早期识别、快速响应和规范诊疗能力,防止疫情扩散,保障医患安全,依据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及国家传染病防控相关要求,制定本方案。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含急诊发热诊室)对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基孔肯雅热病例的筛查、诊断、隔离、治疗及院感防控工作。工作原则预防为主,快速响应:强化预检分诊和早期识别,确保病例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标准预防,分级处置:严格落实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根据病例类型采取差异化防控策略。多部门协作,联防联控:加强与疾控机构、院感管理科、检验科等部门联动,形成处置合力。二、病例识别与诊断流程流行病学史问询接诊医师需重点询问患者以下信息:旅行史:发病前14天内是否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如非洲、东南亚、南亚等119个报告本地传播的国家和地区)。暴露史:是否有蚊虫叮咬史,或接触过疑似病例的血液、体液等。聚集性特征:同一地区是否出现类似症状(发热、关节痛、皮疹)病例。临床表现判断基孔肯雅热典型症状可分为三期,具体特征如下:临床分期持续时间核心症状伴随表现急性期1 一7天中低热(部分高热)、关节痛(首发症状,累及踝、指、腕等小关节,对称分布,活动后加剧)畏寒、头痛、肌肉痛、恶心、呕吐恢复期830天关节痛缓解,皮疹消退乏力、关节僵硬慢性期>30天持续性关节痛(超过12周,甚至18个月以上)关节功能损害警示症状:若患者出现高热不退、脑膜脑炎(意识障碍)、心肌炎、急性肝肾损害等,提示重症风险,需立即启动急救流程。实验室检测确认初筛项目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减少,血小板减少(新生儿感染常见)。生化检查:ALT、AST、肌酸激酶(CK)升高。确诊依据核酸检测:发病7天内采集血液样本,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CHIKV核酸(灵敏度高,为首选方法)。血清学检测:发病5天后检测特异性IgM抗体(ELlSA法),或恢复期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病毒分离:适用于科研或溯源需求,需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操作。三、应急处置措施病例隔离与转诊防蚊隔离隔离要求:疑似、临床诊断及确诊病例急性期(发病7天内)需安置于具备防蚊设施(如纱窗、蚊帐)的单人隔离病房,体温恢复正常超过24小时且核酸阴性,或病程超过7天方可解除隔离。标识管理:隔离病房门外悬挂“防蚊隔离”标识,限制探视人员。重症转诊对出现以下情况的患者,立即转至定点医院ICU:持续高热(39。C)伴意识障碍;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93%;严重呕吐、脱水或休克;凝血功能障碍(D一二聚体显著升高)。治疗干预策略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3:症状治疗措施发热/疼痛首选对乙酰氨基酚(成人每次50Omg,每日3次);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关节痛非雷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慢性期可联用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热敷)重症并发症脑膜脑炎者给予甘露醇降颅压;心肌炎者使用营养心肌药物(如辅酶Q10)禁忌:不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可能加重病毒复制。医院感染控制个人防护标准预防: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佩戴一次性医用手套,操作后严格执行手卫生(七步洗手法)。防蚊措施:医护人员进入隔离病房需穿长袖工作服,外露皮肤涂抹驱避剂(含避蚊胺DEET)O环境消毒终末消毒:患者出院后,对病房地面、物体表面用1%次氯酸钠擦拭,空气采用紫外照射30分钟。医疗废物:患者血液、分泌物污染的敷料需双层封装,按“感染性废物”处理。蚊媒控制孳生地清理:对医院及周边环境(如积水容器、绿化带)进行每周2次蚊媒密度监测(布雷图指数5时启动应急灭蚊)。化学防制:在隔离病房外墙面喷洒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如氯菊酯),降低白纹伊蚊密度。四、流行病学调查与溯源病例报告医疗机构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后,需于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完成网络直报,并电话通知属地疾控中心。疾控中心联动措施现场流调:疾控人员需在48小时内完成病例居住地、工作地的蚊媒密度调查,追踪密切接触者(如共同居住者、医护人员),实施14天医学观察。病毒溯源:对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明确病毒基因型(西非型、亚洲型或IOL分支),评估传播风险。五、应急响应与保障机制分级响应启动根据疫情规模,将应急响应分为三级:响应级别触发条件处置措施III级(一般)单例输入病例,无本地传播证据隔离治疗病例,局部蚊媒控制11级(较大)出现本地传播病例(如广东佛山2025年聚集性疫情)划定疫点,开展全员筛查,区域灭蚊(布雷图指数32)I级(重大)出现社区暴发(日新增5。例)启动区域联防联控,停课停工,全民防蚊宣传物资与人员储备物资清单检测试剂:实时荧光PCR试剂盒、IgM/IgG检测试剂盒(储备量满足30天需求)。防护用品:一次性医用手套、N95口罩、防蚊服、蚊帐、驱避剂。消杀设备:背负式喷雾器、紫外消毒车、1%次氯酸钠溶液。5.2.2人员培训定期演练:每季度组织发热门诊医护人员开展病例识别、穿脱防护用品等模拟演练。知识更新:解读2025年版诊疗方案要点,重点掌握IOL病毒株的传播特性。六、社会动员与公众宣传重点人群宣教旅行者:前往流行区前接种疫苗(目前尚无可用疫苗,需强调防蚊措施),携带驱蚊剂(含20%以上DEET),穿长袖衣物。社区居民:每周清理家庭积水(如花盆、水缸),使用蚊帐、蚊香,避免黄昏(伊蚊活动高峰)外出。信息发布渠道通过卫健委官网、“健康中国”APP等平台及时发布疫情动态,避免谣言传播。例如:明确“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不会通过飞沫传播、公布本地蚊媒密度监测数据,引导公众配合消杀工作。七、方案实施与效果评估责任分工医疗机构:落实病例接诊、隔离、报告主体责任,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疾控机构:负责流调、溯源、蚊媒监测,指导医院感染控制。爱卫办:统筹城乡环境整治,消除蚊媒孳生地。评估指标病例发现及时率:从就诊到隔离时间32小时。蚊媒控制效果:疫点布雷图指数72小时内降至5以下。舆情平稳度:无重大负面舆情事件发生。方案更新根据全球疫情变化(如新基因型出现)及我国防控实践,每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修订方案,确保科学性和时效性。八、附件1 .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名录(2025年版)2 .发热门诊基孔肯雅热应急处置流程图3 .医疗机构防蚊灭蚊技术指南2025年幼儿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及应急预案一、目的为有效预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在幼儿园的传播与流行,保障全体师幼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特制定本预案。二、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以及当地卫生部门、教育部门关于传染病防控的相关要求编制。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XX幼儿园范围内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工作。四、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幼及家长的防控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蚊媒孳生地,从源头上预防疾病传播。2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建立健全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疫情扩散。3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幼儿园领导班子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班级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部门、班级的防控工作。4 .加强合作、协同应对:加强与卫生部门、社区的沟通与协作,形成防控合力,共同应对疫情。五、组织管理与贵任分工(一)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园长姓名),全面负责幼儿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的领导与决策,协调各方面资源,确保防控工作顺利开展。 副组长:(副园长姓名),协助组长开展工作,具体负责防控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和应急处置等工作。 成员:保健医生:(保健医生姓名),负责幼儿的晨午检工作,监测幼儿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疑似病例;对教职工和幼儿进行健康知识培训;协助卫生部门做好疫情调查和处置工作。后勤主任:(后勤主任姓名),负责幼儿园环境清洁卫生、消毒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保障防控物资的采购与供应;组织开展灭蚊行动,清除蚊媒孳生地。各班级班主任:负责本班幼儿的日常健康管理,落实晨午检制度,及时发现和报告异常情况;对幼儿进行防控知识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配合园方做好各项防控工作。安保人员:(安保人员姓名),加强幼儿园门禁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协助后勤部门做好幼儿园周边环境的巡查,发现蚊媒孳生地及时报告。六、预防措施(一)环境整治1 .定期清理积水:后勤人员每周至少一次对幼儿园内的花盆托盘、废弃轮胎、饮料瓶、玩具水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