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治心得体会六.docx
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治心得体会2025年7月29日,全国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压实“四方”责任,加强基孔肯雅热疫情风险研判,采取果断防控措施,有效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维护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要强化区域联动和部门协同,开展多渠道监测预警,防范疫情外溢扩散和境外输入。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和风险点位消杀,科学有效灭蚊防蚊避蚊。要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检验检测质控和门急诊管理,提高“早发现”能力,规范开展病例救治,全力防范重症和死亡。要加强健康宣教,规范发布疫情信息,科学引导个人防护,增强公众信心。会议还就近期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部署。2025年基孔肯雅热病毒正在全球多地扩散,目前已有119个国家报告病例,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该病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症状包括高热、剧烈关节疼痛和长期疲乏,约40%的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残疾,极少数情况下可致命。当前国内感染者已超过6000例,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且有进一步爆暴发和外溢的风险。基孔肯雅热是什么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南亚和非洲地区,人群普遍易感。1.典型症状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轻症为主,高危人群(婴儿、65周岁以上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人群)可能会引发重症。2.后遗症多数患者一周内有好转,部分病例关节疼痛症状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3.鉴别疾病与登革热症状相似,但基孔肯雅热关节痛更剧烈、出血风险较低。传播途径经伊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无人传人证据。目前北京市能够传播基孔肯亚热的蚊种是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或“黑蚊子”。吸血高峰为早上6-8点和下午17-19点,它主要来源于各种小型且清洁的水体中,例如室外堆积废弃的盆、桶、碗,或者室内插花瓶、水缸、花盆托盘等。潜伏期为1T2天,多为3-7天。预防指南1 .外出防护穿着浅色长袖长裤,裸露皮肤处喷涂驱蚊剂,远离树丛、草丛、凉亭、积水区等蚊虫密集处。2 .居家清理每周清理积水(清空花盆托盘/倒置闲置罐等),安装纱窗和蚊帐,晚上睡觉使用电蚊香液或蚊香片。(图片来自佛山疾控)3 .旅行注意事项出发前:需查阅目的地国家的健康通告和警示信息,科学安排行程,做好个人防护。出行时:宜携带含有避蚊胺、驱蚊酯、埃卡瑞丁等活性驱蚊成分的驱避剂,睡前使用蚊帐、灭蚊拍,选择配备纱窗纱门的住所。结束后:返乡后2周内仍需预防蚊虫叮咬,确保旅行者不会因隐性感染将病毒带入驻地导致传播;做好自我健康监测,2周内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中招后怎么办?目前基孔肯雅热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支持和对症为主:1 .发热与疼痛管理:体温超过39。C均积极降温,首选对乙酰氨基酚(成人O.5-lg每6-8小时,每日最大剂量4g),可安全用于退热和缓解关节痛,在排除登革热前,禁用阿司匹林、布洛芬、蔡普生等,退烧药与感冒药尽量不要叠加使用。2 .液体管理:鼓励口服补液(每日2-3L),少量多次饮用,维持尿量0.5mLkgh0呕吐或脱水者,可静脉补充等渗晶体液,避免过度补液(尤其老年人和心功能不全者)。3 .隔离与防护:发病后5天内是病毒血症期,需做好防蚊措施,严格使用蚊帐,避免蚊子再次叮咬后传播给他人。4 .重点观察:特殊人群如有基础疾病患者、孕妇、婴幼儿和老年人等加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