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县财政局抵制违规吃喝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docx
-
资源ID:1367821
资源大小:17.97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在2025年县财政局抵制违规吃喝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docx
在2025年县财政局抵制违规吃喝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今天,能围绕“抵制违规吃喝”这一主题与大家交流,我既感责任重大,又觉受益匪浅。作为一名长期在办公室工作的财政干部,我深知“舌尖上的小事”从来不是无关紧要的“私事”一一它关乎党纪国法的尊严,关乎财政队伍的形象,更关乎群众对政府的信任。结合近期参与单位警示教育、纪律督查的所见所闻,以及自身工作中对干部作风的观察思考,我想从“思想防线、行为边界、制度约束、责任引领”四个维度,谈谈对抵制违规吃喝问题的认识和体会,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一、认清“舌尖上的腐败”之害,在思想深处筑牢防线去年底,县纪委监委通报了某乡镇干部借“项目验收”之名违规接受企业宴请的案例,其中涉及我县一名财政所干部。通报里提到,该干部起初认为“就是吃顿便坂,没拿东西不算违纪”,直到被群众举报、立案审查才懊悔不已。这让我想起办公室日常整理的信访件一一近三年,涉及财政系统的群众投诉中,60%以上与“吃拿卡要”“宴请办事”相关;去年审计抽查的12个财政专项项目,竟有3个项目存在“超标准接待”“虚列餐费套取资金”问题。这些数据背后,是群众的利益受损,是干部的前途断送,更是财政资金的“跑冒滴漏”。违规吃喝绝不是“小节”。从政治属性看,它是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典型表现,是腐败滋生的温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规定“接受、提供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或者旅游、健身、娱乐等活动安排”属于违纪行为;从财政工作实际看,我们的每一分钱都来自纳税人,一顿超标宴请可能挤占的是农村公路养护的经费,是困难群众的救助金,是乡村学校的教具采购款。去年我在参与乡村振兴资金专项督查时,曾走访过一个偏远山村,村支书拉着我的手说:“要是能把省下来的招待费多修半公里水泥路,老乡们挑着山货出山就能少摔两跤。”这句话像根针一样扎在我心上一一我们嘴上省一口,群众就能多得一分实惠;我们手上松一分,纪律的堤坝就可能溃千里。作为财政干部,我们更要把“思想防线”筑在日常。办公室负责干部学习培训,我参与制定了今年的“廉政教育月”方案,其中特别增加了“沉浸式”警示环节:组织干部到县廉政教育基地参观“舌尖上的腐败”专题展,观看我们自己拍摄的一顿饭的代价微视频(片子里还原了某前任财务科长因多次接受企业宴请,最终被围猎、挪用公款的全过程);邀请退休老党员讲“当年下乡办案,自带咸菜啃窝窝头”的故事。这些不是“走过场”,而是要让年轻干部明白:财政人的“清廉指数”,直接关系着政府的“公信指数”和群众的“幸福指数”。二、把准“八小时外”的行为之界,在日常点滴中守好底线有人说:“违规吃喝大多发生在八小时外',下班了、周末了,谁还管你?”但现实是,违纪行为往往就藏在“非工作时间”的细节里。今年3月,我们在核查某单位差旅费报销时,发现一张“晚上7点在某农家院”的餐饮发票,备注写着“加班餐”。但经查,当天该单位并未安排加班,所谓的“加班”其实是与项目承建方谈合作一一这就是典型的“借公务之名,行违规之实”。类似的情况,我在整理财务凭证时见过不止一次:有的把“私人宴请”包装成“工作餐”,有的把“高档餐厅”换成“农家小院”,有的甚至让管理服务对象“代付账单”,以为“换个马甲”就能蒙混过关。这些案例警示我们:抵制违规吃喝,必须管住“八小时外”的每一个“小选择”。办公室作为综合协调部门,我们建立了“干部社交圈备案”制度一一要求干部在参加非公务活动前,主动向分管领导报备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及事由,特别是涉及管理服务对象的,必须“提前说清、全程留痕”;同时,我们每月汇总干部报备信息,与财务报销记录、信访举报线索交叉比对,今年以来已发现3起“报备与实际不符”问题,及时进行了提醒谈话。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慎独”的自觉。我曾在办公室值夜班时,遇到过一位老局长。他加班到晚上9点,拒绝了司机提出的“找个地方吃夜宵”的建议,说:“咱们财政人,加班是常事,但饿肚子也得守规矩。我带了馒头,热一热就行。”这件小事让我深受触动一一所谓“底线”,不是靠别人监督出来的,而是靠自己“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守住的。现在,我们办公室的年轻干部流行“三个不”:不收管理服务对象的一包烟、不吃不明来路的一顿饭、不赴没有公函的一场宴。这些看似“苛刻”的要求,实则是保护干部的“安全绳”。三、扎紧“制度笼”的监管之网,在长效机制中拉高标线违规吃喝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既有干部思想松动的“主观因素”,也有制度执行不严的“客观漏洞”。去年,我们对全局财务制度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发现3个科室存在“公务接待清单填写不规范”问题:有的只写“工作餐”,没注明人数、事由;有的超标准报销,把“陪餐人数”算成了“工作人员人数”;还有的用“其他费用”科目掩盖餐费支出。这些漏洞,就像给违规吃喝开了“后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修订了县财政局公务接待管理办法,重点细化了“三个明确”:明确“无公函不接待”一一所有公务接待必须提前通过OA系统提交申请,附对方单位公函或工作联系单,否则财务科一律拒批;明确“清单制管理”一一每笔接待费用必须附“五单”:申请单、审批单、菜单、发票、用餐人员名单,缺一不可;明确“限额控制”一一根据我县经济发展水平,将公务接待标准从“每人每餐80元”下调至“60元”,并规定“不得提供高档烟酒、野生保护动物、野生菌等特殊食材”。制度出台后,今年7月全局公务接待费用同比下降42%,干部们都说:“现在接待标准明确了,不用再为'超不超'纠结,工作更轻松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我们建立了“双查”机制:一方面,由纪检组联合财务科每月抽查20%的报销凭证,重点核查“清单是否齐全、标准是否超标、审批是否规范“;另一方面,开通“违规吃喝随手拍”举报通道,鼓励干部群众对“不吃公款吃老板”“不在明处在暗处”等问题进行监督。今年6月,有群众通过微信小程序举报某财政干部在周末接受企业主宴请,我们立即介入调查,虽然最终核实是“朋友间的私人聚餐”,但涉事干部因“未主动报备”被批评教育一一这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严管不是“不近人情”,而是对干部最大的爱护。四、扛起“关键少数”的引领之责,在以上率下中凝聚合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抵制违规吃喝,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必须发挥“头雁效应”。去年,我们局领导班子签订了抵制违规吃喝承诺书,在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上公开宣读,承诺“不搞特殊化、不搞变通术、不搞下不为例"。今年春节前,某企业负责人找到分管预算的副局长,说“想请局领导吃个便饭,感谢对项目的支持”,副局长当场拒绝:“项目资金按程序拨付是我们的职责,吃饭就不用了,咱们网上沟通更高效。”这件事在单位传开后,干部职工都说:“领导都做得这么硬气,我们更没理由松懈。”作为办公室负责人,我也始终牢记“一岗双责”。今年初,我在办公室内部会议上提出“三个带头”:带头执行公务接待制度,凡涉及办公室的接待,必须由我本人审批;带头拒绝非公务宴请,今年以来已婉拒6次;带头公开“社交圈”,在办公室公示栏贴出个人联系方式和“八小时外”活动原则,接受干部监督。这些做法不是“作秀”,而是要让年轻干部看到:领导干部的“严”,就是队伍的“稳”;领导干部的“廉”,就是单位的“魂”。同志们,抵制违规吃喝,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保卫战”。对我们财政干部来说,“嘴”管住了,才能守住“钱袋子”的安全;“心”正了,才能把好“资金关”的方向。记得刚参加工作时,父亲(一位有着40年党龄的老党员)送我上班,叮嘱我:“咱干财政的,手要干净,嘴要清净,心里要装着老百姓。”这么多年过去,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今天,我想把这句话送给在座的每一位同仁:愿我们都能守住“舌尖上的清廉”,管好“八小时外的言行”,以“自身硬”的作风、“自身正”的形象,为全县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清廉动力,让群众的“钱袋子”更安全、更温暖!谢谢大家!赠篇:【写材料用典】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例文】让遵规守纪成为一种自觉追求,作决策、办事情、推工作,决不给自己留“暗箱”、开“后门”,确保秉公用权、公私分明。坚定慎初慎微之念,侥幸心理不是凭空而生,常在思想动摇的间隙乘虚而入,所以千万别“破窗”,管住第一次吃拿卡要的手,牢记“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做到不畏人知畏己知。(中国纪检监察报莫存侥幸心理)【典故】出明代洪应明菜根谭概论,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个真正英雄。【释义】意思是,细微之处不可粗心大意疏忽遗漏,在没人见的地方不能做见不得人的事,即使处于穷途末路的时候也振作精神、奋发向上,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赏析】古人讲,君子慎独,不欺暗室。一个人独身自处时,少了外在的约束和他人的监督,道德修养“存乎一心”,此时最见修为。春秋时期著名的贤大夫蓬伯玉,道德品行优秀,深受世人敬仰。有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在宫中夜坐,先听到一阵车声由远而近,之后就渐渐消失了,没过多久又响起车声。卫灵公就问夫人说,你知道刚才过去的人是谁吗?夫人回答,应该是蓬伯玉。卫灵公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夫人回答,君子是非常注意细节的,车走到宫门口时没了声音,那是车的主人始终如一坚持朝中礼制,让车夫扶着车辕慢行;M伯玉仁而有智,他不会因为现在是黑夜没人看见就忘记礼节,所以我觉得是他。卫灵公派人去查看,果然是蓬伯玉。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自我革命作为党员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不断锤炼党员党性修养。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说,真正的共产党人即使在“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党员干部当认真对标对表,时常扪心自问,强化自我约束,无论何时何地都自觉遵守党章党规党纪和各项法律法规,以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定力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台上台下一个样、八小时内外一个样。【用法】主要适用于作风建设类、廉政建设类讲话,侧重强调自律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点滴严起、从小事严起,在锤炼自我中远离红线、坚守底线。【写材料用典】无心者公,无我者明【例文】“无心者公,无我者明。”无心即不掺加个人私心杂念,站在公义的立场上处理问题,体现的是一种崇高的官德人品。由此,才能将“去私存公”视为为政的根本。(中国纪检监察报无心者公无我者明)【典故】出自清代金缨格言联璧处事类,谋人事如己事,而后虑之也审;谋己事如人事,而后见之也明。无心者公,无我者明。【释义】意思是,没有成见的人,对人对事公正;没有私心的人,做人做事清正廉明。【赏析】古人讲,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自古以来,公私分明就是贤士大夫所推崇的人格修养和为官道德。“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为政的根本在于公正,公正的前提在于“无心”,在于“去私”,先把自己心中的主观成见排除,不让私见偏见损害自己的心性,不以个人好恶去评判人和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至于出现“以邪损正、以私害公”的情况。晋书记载,西晋开国元勋羊祜,“其嘉谋说议,皆焚其草,故世莫闻。凡所进达,人皆不知所由”。羊祜所举荐的人,却不知是谁举荐自己的。羊祜荐人为官,其心心念念的是举荐之人的德才表现,而不是为了让人私下谢恩于自己。从古至今,公私分明一直是严以律己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修身律己的重要标尺。“四有书记”谷文昌一心为民,被群众尊称为“谷公”。“为民书记”郑培民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他爱好集邮,却一生隐藏其所好,只为了“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为政者坦荡做人、清白做事,存公心而“无心”、为大我而“无我”,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与认同,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戴。新时代党员干部当谨记“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的谆谆告诫,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澄明心境,自觉分清公与私的界限,抵住名与利的诱惑,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真正做到处事以公、守身以正、用权以廉、谋政以明,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实绩。【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