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技能专项职业能力测评实施方案(征.docx
-
资源ID:1367725
资源大小:10.53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四川省高技能专项职业能力测评实施方案(征.docx
附件四川省高技能专项职业能力测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拓宽高技能人才认定渠道,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强化技能人才培养激励、落实产业发展技能人才支撑,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测评范围(一)具有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人员;(二)具有人社部门核发的考评员证卡(含专项职业能力考评员、高级考评员)的人员;(三)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州)级、企业和院校级五个层级职业技能竞赛的参赛选手;(四)经当地人社部门备案,规上企业组织的内部职工练兵比武性质活动的获胜选手;(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学徒;(六)获得四川省总工会等部门颁发的荣誉证书,包含且不限于四川省总工会评选的四川工匠、市(州)级工匠、县(区)级工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四川省委员会评选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青年文明号号长、全国安全生产示范岗负责人、四川青年文明号号长、四川省安全生产示范岗负责人,四川省妇女联合会评选的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四川省巾帼建功标兵,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市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评选的“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先进基础工艺人才项目入选者、“经纬工匠”入选人及后备人员,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选的全国技术能手、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及团队成员、四川省技术能手、四川技能大师、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育先进个人、市(州)技术能手、市(州)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及团队成员、县(区)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及团队成员,以及取得县级及以上技能相关荣誉称号的,包含且不限于工会部门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工人先锋号、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文旅部门颁发的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旅游服务标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团委部门颁发的五四红旗团委、青年五四奖章、青年突击队队长,妇联部门颁发的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标兵、巾帼建功标兵。二'测评类型(一)通过个人参加社会保险的信息比对进行测评,对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人员的社保参保情况进行比对梳理,从参保年限、缴费单位、所在单位及参保地区来测评从业经历和累计从业年限。(二)通过对个人提供申报材料进行测评,由村(镇)、街道(社区)办及以上政府职能单位、考核实施机构等协助通知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人员,提交高技能专项职业能力测评申请表及佐证材料。三'测评流程(一)个人申报1 .属于测评范围1、2类人员,提供材料为高技能专项职业能力测评申请表、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电子证书及网上证书信息截图)、工作年限证明(有工作单位人员提供社保缴费记录、工资领取单、劳务合同等,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乡村或街道办出具证明等)2 .属于测评范围3、4类人员,提交材料为高技能专项职业能力测评申请表、获奖证书、相关竞赛或企业内部练兵比武性质活动的通知、成绩结果文件。3 .属于测评范围5、6类人员,提交材料为高技能专项职业能力测评申请表、荣誉证书、通知文件。(二)能力测评根据属地管理原则,省、市(州)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分级实施测评工作,组织行业专家或技术专家,集中对参评人员的社保参保情况、获取的证书等信息进行综合测评,测评分为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三个层级,通过测评的人员视同具备同等相应的技能水平。技师同等技能水平的需对个人业绩情况进行测评,通过高级工、技师层级测评的人员视同具备高技能人才相关素养及技能,纳入高技能人才统计范畴。(三)结果汇总各市(州)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汇总辖区内参评人员相关数据及资料,根据测评结果填写2025年度四川省高技能专项职业能力测评结果汇总表,各市(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将盖章纸质版及EXCEL、PDF电子文档报送省职鉴中心。省职鉴中心汇总全省测评结果,在对应数据中分类标注“视同具备中级工同等技能水平”“视同具备高级工同等技能水平”或“视同具备技师同等技能水平”,同时在证书查询系统页面标注“该人员于XX年X月X日通过高技能专项职业能力测评”。四工作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按照应评尽评、应报尽报工作原则,摸清属地高技能专项职业能力人员总量。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政策解读,合理引导社会预期,提高社会对测评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要根据财政资金预算情况,确保经费的合理利用和高效开支,保障场地租赁、专家综合测评等顺利进行,推动高技能专项职业能力测评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