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民政局“银龄行动”工作开展情况报告.docx
县民政局“银龄行动”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市民政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代表的回信精神,城*县聚焦重点领域,精心组建队伍,凝聚''银发”力量,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银色”力量。按照相关文件要求,现将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开展情况(一)凝聚“银龄力量”,夯实行动基础。一是靶向调研,掌握需求。深入25个乡镇(街道)开展调研,通过举办座谈会,向老党员、老干部、老乡贤了解其所思所想,全面掌握基层治理、养老服务等方面的需求,确保“银龄行动”精准契合城实际。二是壮大队伍,服务群众。发动乡镇街道,以村社区党组织未支点,结合基层治理,从退休干部、老党员、红白理事会等群体中,精心择优选取一批基层治理观察员,组建志愿服务队,截至目前全县共有银发志愿队伍*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0余次,服务群众3000余人次。三是宣传事迹、凝聚力量。通过院坝会、农村大喇叭等方式宣传优秀志愿者事迹*次,激励更多老同志投身社区治理,带动社区治理水平整体提升,推动形成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二)筑牢“银龄阵地”,搭建共享平台。一是强化党建引领。依托县内养老服务机构非公党支部,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共建的方式建立“党建+银领”开放式活动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县已建成*个“党建+银领”开放式共享活动基地,依托基地,先后为1765名兜底老人和8940名65岁以上老人开展自理能力评估。二是整合基层资源。以“银龄联盟”形式,充分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渝康家园、社区养老服务站、老年食堂等资源,以社区活动为载体,搭建老干部共建共享共融的学习、互助、交流和展现风采的大舞台,开展汇报演出、庆祝老人生日、传统节日茶话会等活动*场,丰富老群体生活。三是社区共治强担当。引导机关*名离退休干部主动融入所在社区,围绕居民公约修订、公共设施建设积极建言献策,成功推动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1个,让社区成为银龄行动他的重要阵地,未离退休干部发挥预热提供舞台,推动形成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三)激发“银龄”活力,解决实际问题。一是政策宣传“接地气”。鼓励银龄志愿者深入村(社区),通过拉家常、开院坝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社会救助、乡村振兴有关政策,一年以来,累计开展政策宣讲100O余场次,覆盖群众8万余人次,群众政策知晓率从60%提升至85虹二是矛盾调处“有妙招”。充分发挥“基层治理观察员”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从情、理、法多角度劝说,先后协调解决纠纷*次,较好地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三是民情收集“零遗漏”。通过建立常态化走访机制,银龄志愿者深入群众家中、田间地头,收集民情信息数*条,建议意见*条,用“民情日记本”记录并协调解决道路破损、饮水困难、养老设施不足等民生问题*个。成为民政部门及基层政府了解民意、回应民需的重要渠道。二、存在问题一是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部分老年人对“银龄行动”了解不够深入,参与积极性不高,认为自己年纪大了,没有能力为社会做贡献。二是服务能力有待提升。部分乡镇志愿者对政策、工作流程掌握不够全面,在宣传和解答群众疑问时存在偏差,服务技巧、沟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队伍结构不够均衡。从专业素养来看,具备法律、医疗、社会工作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占比不足15%,在处理复杂矛盾纠纷和专业政策解读时能力有限。三、下一步打算(一)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创新宣传方式,通过制作短视频、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社区宣传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银龄行动”的内容和意义,提高老年人对“银龄行动”的认知度和参与积极性。同时,及时总结和宣传“银龄行动”中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加强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深入开展调研,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意愿,结合城口县情,优化服务项目设置,增加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慰藉等服务内容,提高服务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服务需求反馈机制,根据老年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和完善服务项目。(三)优化队伍结构,充实银龄力量。加强同卫健、教育、检察等部门的联动,掘退休法官、医生、教师等专业人才,构建“银龄专家库”,为复杂问题处理和专业政策解读提供支持。定期召开工作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银龄行动”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银龄行动”服务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城*县民政局2025年8月6日赠篇:【写材料用典】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例文】让遵规守纪成为一种自觉追求,作决策、办事情、推工作,决不给自己留“暗箱”、开“后门”,确保秉公用权、公私分明。坚定慎初慎微之念,侥幸心理不是凭空而生,常在思想动摇的间隙乘虚而入,所以千万别“破窗”,管住第一次吃拿卡要的手,牢记“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做到不畏人知畏己知。(中国纪检监察报莫存侥幸心理)【典故】出明代洪应明菜根谭概论,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个真正英雄。【释义】意思是,细微之处不可粗心大意疏忽遗漏,在没人见的地方不能做见不得人的事,即使处于穷途末路的时候也振作精神、奋发向上,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赏析】古人讲,君子慎独,不欺暗室。一个人独身自处时,少了外在的约束和他人的监督,道德修养“存乎一心”,此时最见修为。春秋时期著名的贤大夫蓬伯玉,道德品行优秀,深受世人敬仰。有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在宫中夜坐,先听到一阵车声由远而近,之后就渐渐消失了,没过多久又响起车声。卫灵公就问夫人说,你知道刚才过去的人是谁吗?夫人回答,应该是蓬伯玉。卫灵公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夫人回答,君子是非常注意细节的,车走到宫门口时没了声音,那是车的主人始终如一坚持朝中礼制,让车夫扶着车辕慢行;M伯玉仁而有智,他不会因为现在是黑夜没人看见就忘记礼节,所以我觉得是他。卫灵公派人去查看,果然是蓬伯玉。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自我革命作为党员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不断锤炼党员党性修养。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说,真正的共产党人即使在“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党员干部当认真对标对表,时常扪心自问,强化自我约束,无论何时何地都自觉遵守党章党规党纪和各项法律法规,以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定力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台上台下一个样、八小时内外一个样。【用法】主要适用于作风建设类、廉政建设类讲话,侧重强调自律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点滴严起、从小事严起,在锤炼自我中远离红线、坚守底线。【写材料用典】无心者公,无我者明【例文】“无心者公,无我者明。”无心即不掺加个人私心杂念,站在公义的立场上处理问题,体现的是一种崇高的官德人品。由此,才能将“去私存公”视为为政的根本。(中国纪检监察报无心者公无我者明)【典故】出自清代金缨格言联璧处事类,谋人事如己事,而后虑之也审;谋己事如人事,而后见之也明。无心者公,无我者明。【释义】意思是,没有成见的人,对人对事公正;没有私心的人,做人做事清正廉明。【赏析】古人讲,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自古以来,公私分明就是贤士大夫所推崇的人格修养和为官道德。“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为政的根本在于公正,公正的前提在于“无心”,在于“去私”,先把自己心中的主观成见排除,不让私见偏见损害自己的心性,不以个人好恶去评判人和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至于出现“以邪损正、以私害公”的情况。晋书记载,西晋开国元勋羊祜,“其嘉谋说议,皆焚其草,故世莫闻。凡所进达,人皆不知所由”。羊祜所举荐的人,却不知是谁举荐自己的。羊祜荐人为官,其心心念念的是举荐之人的德才表现,而不是为了让人私下谢恩于自己。从古至今,公私分明一直是严以律己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修身律己的重要标尺。“四有书记”谷文昌一心为民,被群众尊称为“谷公”。“为民书记”郑培民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他爱好集邮,却一生隐藏其所好,只为了“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为政者坦荡做人、清白做事,存公心而“无心”、为大我而“无我”,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与认同,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戴。新时代党员干部当谨记“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的谆谆告诫,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澄明心境,自觉分清公与私的界限,抵住名与利的诱惑,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真正做到处事以公、守身以正、用权以廉、谋政以明,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实绩。【用法】主要适用于作风建设类、廉政教育类讲话,侧重强调公私分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秉持公心、摒弃私心,立根固本、保持本色。【写材料用典】所处益高,则其视下益小;所见既大,则其小者不足观也【例文】孟子尽心上有云:“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意指观察水流需得其法,当着眼于水的壮阔波澜。孟子进一步阐释:“所处益高,则其视下益小;所见既大,则其小者不足观也。”此语道出唯有登高方能望远,胸怀全局才能运筹帷幄,深刻揭示了善谋者须立足全局,运用系统思维谋划长远,以关键突破牵引整体推进。(中国纪检监察报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典故】出自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所处益高,则其视下益小;所见既大,则其小者不足观也。【释义】意思是,人所处的位置越高,他看下面的事物就会显得越小;所看到的景象越大,那么那些小的景象就不足以引起他的注意To【赏析】古人讲,“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志向的高度决定格局的高度、精神的高度、情怀的高度和事业的高度。志存高远的人,往往有更广博的视野,能以敏锐的战略眼光审时度势,在把握历史机遇、迎接历史挑战中不断创造辉煌业绩。毛泽东说过:“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井冈山时期,有一次他站在黄洋界上问战士们,从这里能看多远?战士们你一言我一语说能看到江西,还可以看到湖南。毛泽东接着大家的话说:“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实践证明,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仁人志士,无不具有远大志向、前瞻视野、宏大格局和崇高追求。黄旭华立志科技报国,甘心为国默默奉献,隐姓埋名30年打造“大国重器”;袁隆平立志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在杂交水稻前沿领域不断突破,为保障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南仁东心怀国家天文科学发展,认识到天文领域是未来科技角逐的战略前沿,用22年时间打造“中国天眼”。事实证明,高远志向、大我格局始终是激励我们勇毅前行、成就事业的动力源。【用法】主要适用于作风建设类、动员部署类讲话,侧重强调大局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要胸怀大局、登高望远,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