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财政支持科技强省建设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调研报告.docx
-
资源ID:1367118
资源大小:14.73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关于财政支持科技强省建设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财政支持科技强省建设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调研报告一、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一)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一是严格落实科技投入“只增不减”要求,对科技创新予以重点保障。2024年,某某省级部门新增科技专项资金2.6亿元,重点用于支持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开展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加快推进重大成果落地转化。二是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监测机制,积极引导市县投入。2023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达到134.18亿元,较上年增长22.23%,超过同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近16个百分点,为推动形成全域科技创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二)健全科创融资生态体系。一是瞄准科技型企业早期市场融资需求,充分发挥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支持科技创新作用,累计发起设立子基金42只、参股国家级基金2只,总规模超过千亿元,初步形成全生态链股权投资体系。二是运用风险补偿方式,依托8亿元省级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开发“工信贷”“秦科贷”等金融产品,累计发放贷款685亿元,为超过1万家科技型企业缓解融资难题。(三)全力深化推广“三项改革”。一是健全支持政策,主动靠前发力,出台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工作指引,明确登记管理、分级决策等程序,全省201家单位的10万项成果实现单列管理。二是持续拓宽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推动全省3万余项成果走向市场转化。三是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累计下达1亿元支持开展“三项改革”综合试点,推广“以演代评”支持机制,引导科技人员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572家,逐步探索形成具有某某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四)加快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企业科技难题和重点产业创新需求,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每年安排9亿元支持实施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已攻克重点产业链上489项技术难题,22项技术成果填补国内空白,23项技术成果实现进口替代或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全省主持完成的项目总数和通用项目数量均居全国第二位,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五)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通过直接资助、研发奖补、基金引导等方式,每年安排3亿元,以奖代补支持推进“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推动更多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专精特新和科创板上市企业,加快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企业,不断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2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07家。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政策资金统筹整合力度不够。从横向上看,当前各部门均围绕自身职能出台支持政策,如科技部门主导的瞪羚企业和工信部门主导的制造业企业之间存在不同程度交叉,尚未形成系统集成、层次清晰的政策支持体系。从纵向上看,由于省级与市县政策之间事权划分和责任分担机制还不够清晰,存在项目单位需要同时按照省、市标准多次申报的情况,造成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和低效重复。(二)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有待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行先建后补模式,地方需先期进行大量资金投入,具备一定基础后,通过国家考核再纳入国家支持体系。某某现有资金投入力度弱,重大战略科技平台布局建设偏少,仅有国家分子转化医学等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某某布局,国家实验室尚属空白,与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差距明显。(三)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仍需提升。“三项改革”后,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但部分部属高校反映,受体制机制制约,教育部等上级主管部门没有明确的支持文件,其担心在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受到巡视、审计的追责问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同时,受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和某某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每年有大量的科技成果流出,呈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状况。(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强化。某某省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新兴互联网企业数量较少,能够担负起牵头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领军企业不足。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大企业创新100强中,某某仅1家企业上榜;中关村论坛年会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4年)中,369家独角兽企业,某某也仅有1家企业上榜;全省企业研发经费占比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五)创新发展生态仍需完善。科技金融发展比较薄弱,在支持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时,存在信息不对称、服务同业竞争严重等问题,尚未根据科技企业种子期、成长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精准匹配差异化、组合式的股贷债保联动金融工具。全省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共计179家,管理规模1129.37亿元,仅占全国1.48%、0.79%,与湖北、四川、安徽等周边省份存在较大差距。三、下一步思路举措(一)总体思路。从科技创新规律出发,按照“健全五项机制、抓好五项任务、实现五项突破”的总体思路,健全统筹衔接推进、投入稳定增长、科技金融赋能、资源开放共享、科研绩效评价“五项机制”,着力抓实支持高质量基础研究、高标准技术攻关任务、高效率成果转化、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层次内外联动“五项任务”,实现战略科创平台建设、场景驱动产业创新、全面深化“三项改革”、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创新人才高地建设“五个突破”,推动某某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新质生产力阵地,为谱写某某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注入强大动力。(二)健全五项机制一是健全统筹衔接推进机制。充分发挥省委科技委牵头抓总、统筹协调职能,建立重点任务清单化、闭环化管理制度,抓好各类支持科技创新政策一致性评估,推动财政、科技、教育、产业、人才、金融等政策贯通衔接。加大省级与市县协同力度,合理划分省级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适度强化省级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创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育等方面投入力度,引导市县将更多资金投入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区域创新等领域。二是健全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整合省级科技发展专项、基本建设专项、重点产业链专项等资金,向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构建点面结合、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投入保障机制。积极推进省级财政科技经费分配管理机制改革,综合运用直接补助、以奖代补、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方式,推动科研经费与任务需求紧密衔接,全面提升科技投入效能。三是健全科技金融赋能机制。充分发挥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撬动作用,加快壮大种子、天使早期投资,构建新兴未来产业发展基金集群,精准服务高质量产业体系建设。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支持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加快落地。运用风险补偿方式,强化政银合作,让银行敢贷、愿贷、能贷、会贷,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四是健全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发挥某某科创资源富集优势,创新财政支持方式,聚焦科研设施、科学数据等科研资源共享需要,运用科技创新券,加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在更大范围实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支持布局建设一批示范性、智能化服务平台,对财政资金购买的科技资源,实行购置前审查、评估和查重,切实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五是健全科研绩效评价机制。充分利用“财政云”等信息化手段,加快建立符合科技特点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根据科研规律特点开展分类评价。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对绩效评价优秀的项目单位,在后续项目支持等工作中给予倾斜。对因科研不确定性未能完成项目目标的予以免责,真正消除科研人员后顾之忧。(三)抓实五项任务一是抓实支持高质量基础研究任务。统筹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和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围绕某某能源与化工、电子信息等领域产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吸引和集聚全国优势科研力量破解某某发展难题。加大省级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支持力度,设立前沿探索项目,发挥青年人员科研生力军作用,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二是抓实支持高标准技术攻关任务。加快探索财政支持新型举国体制的某某路径,大力推动“政产学研金介云”跨组织管理协作,分类实施政府主推的有组织创新、高校院所主导的原始创新、企业为主体的集成创新。持续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机制,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深入挖掘企业发展需求,凝练技术攻关方向,以产业“出题”驱动科技“答题”,加快破解一批产业链“卡脖子”难题。三是抓实支持高效率成果转化任务。围绕重点产业链和产业技术细分领域,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加快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为科技成果提供价值挖掘、中试熟化和二次开发等专业化服务。积极推广西安交通大学探索的“实验室+产业化公司”、与龙头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或研发中心模式,形成成果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高水平协作体系。四是抓实支持高水平大学建设任务。加快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布局急需学科专业,从严从紧抓好年度任务绩效考核,力争新增3-5个学科进入国家下一轮建设范围。聚焦某某现代化产业发展需求,突出贡献导向,"一校一策”支持重点高校产学研协作,分类分层给予奖励,培育更多高质量发展动能。五是抓实支持高层次内外联动任务。围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发挥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合作,加速构建全域紧密型创新生态圈。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落实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成果,加快建设“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加快将西安打造成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基地。(四)实现五个突破一是实现战略科创平台建设突破。超前布局谋划,培育攻坚硬核力量,支持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转化医学设施、先进阿秒光源等国家重大科技设施和先进稀有金属材料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通过“一事一议”方式足额落实省级与市县配套资金。健全新型实验室体系,加快空天动力、含能材料、能源、旱区农业、新材料某某实验室建设,积极融入国家实验室“核心+基地网络”体系,以奖代补持续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更大范围释放创新效能。二是实现场景驱动产业创新突破。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场景,支持强化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超导材料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场景,支持在光子、氢能、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集成果转化、业态策源、场景应用于一体的新兴、未来产业聚集区,真正把“应用场景”转化为“发展前景”,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三是实现全面深化“三项改革”突破。持续推动改革“拓面”,强化财政、科技、审计等部门联动,支持拓展省属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改革单位范围。加速推动改革“提质”,健全财政资金支持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探索推广“先投后股、拨投结合、以演代评”等财政支持新模式,吸引更多中小微企业承接成果转化。探索推动改革“增效”,完善科技成果国有资产管理方式,试点推行“赋权+约定收益”等机制,推动成果转得更多、更快、更安全。四是实现科技领军企业培育突破。构建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企业加快补足研发设计、设施设备、场景应用等方面短板。强化企业研发投入支持力度,用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研发投入增量奖补等政策工具,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持续强化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支持企业牵头布局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研发力量向企业延伸,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五是实现创新人才高地建设突破。优化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模式,完善持续追踪支持机制,支持拔尖人才牵头组建创新团队,承接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组建创新平台,形成“热带雨林”创新生态。聚焦科学前沿,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以高水平创新平台为依托,支持培养一批跨学科、跨单位的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健全高校聘、企业用、政府助的“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机制,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引导更多有意愿、有条件的科技人才成长为创新型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