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电子商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我市电子商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5年工作安排,4月中下旬,常委会成立调研组就我市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走访了X、X、X、职工职业培训学校等单位,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市商务局工作汇报以及邮政分拨中心、电商协会的意见建议。5月初,调研组赴X区、X区学习考察电商产业发展及生态建设经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总体发展态势近年来,我市电子商务呈现蓬勃发展势头。关键指标位居前列,2024年,全市网络销售额达13.49亿元,同比增长18.75%;农产品网络销售额2.07亿元,同比增长45.77%。网络销售额增速连续三年位居X市前列。市场主体持续壮大,全市网络交易单位超7000家,其中注册电商企业突破2000家,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1.8万余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建成1个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个省级示范园区、10个乡镇公共服务中心及186个村级服务网点,成功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电商服务体系,建成“X”。跨境电商成效突出,2024年X跨境电商产业园出口额达4.02亿元、同比增长36.27%,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首创首成,连续两年获省级评估“优秀等次”。二、主要工作举措与成效(一)强化政策引导,激发市场活力。一是构建政策体系。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商发展工作,出台推进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电商主体培育、农产品上行、服务优化、场景搭建、人才培育、品牌塑造。二是争取示范引领与资金。培育省级电商示范企业1家、年网销超千万元企业10家、年网销超百万品牌21个、“安徽好网货”产品17个,累计惠及企业100余家,带动近千户农民增收。近三年争取国家、省、市电商政策资金超400万元,支持农村电商示范县、跨境电商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二)夯实基础服务,优化发展环境。一是提升服务效能。依托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中国刷业电商产业园等载体,强化企业孵化、品牌策划、代运营、法律咨询等专业化服务。三年来服务企业700余家,孵化网销品牌40余个、企业200余家。二是完善冷链物流。结合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建设冻库5个,有效缓解优质农产品保鲜运输难题,畅通农产品上行通道,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三是促进行业协作。指导电商协会成功换届,发展会员72名。协会积极发挥桥梁作用,组织“电商沙龙”、“资源对接会”等活动20余场,推动企业抱团发展和技术共享。(三)聚焦农产品上行,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创新融合模式。探索“电商+品牌”、“电商+市场”、“电商+文旅”等业态,聚力打造以“天柱山”为核心的天柱山茶业、瓜萎籽、酒类等特色电商品牌。二是升级物流体系。建成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依托邮政建成日处理10万件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实现村级快递100%覆盖,山区物流时效缩至48小时内,物流成本同比下降12%。三是发展直播电商。引导50余家传统农业企业入驻抖音、拼多多等平台,组织线上线下促销活动100余场次。创新举办“大美天柱寻味X”首届电商助农销播会,邀请网红主播与驻村书记联动,线上成交额超230万元,探索“溯源直播”、“仓播”等新场景。(四)坚持人才驱动,增强发展后劲。一是深化技能培训。立足本地实际优化培训方案,举办“电商创业特训营”、“乡村振兴主播班”等培训40余期,培训2000余人次,输送人才800余人,孵化“乡土塔皈”等IPo二是强化人才招引。落实“内搭平台、外联老乡”战略,运用大数据精准招商。吸引X、X等电商人才回乡创业,促成X、X、X等优秀电商企业落户。(五)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发展空间。一是建强平台与服务链。建成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集成报关、国际物流等服务,吸引19家企业入驻二期园区。创新政企共建模式,推动企业在X、X等地建公共海外仓,辐射市场物流时效提升50%,年均降企业成本超百万元。全国首创乡镇级公用保税仓,“保税+直购”模式缩短通关12小时,缓缴税款超1200万元。二是突出品牌与认证。搭建“联合刷网"垂直门户(含智能翻译、3D展示),吸引35家供货商,跨境交易额300万美元。实施“安徽出口品牌”培育,组织10余家企业获CE、FDA等国际认证,带动跨境电商业务年均增30%。三是深化人才培育合作。构建政校企协同机制,与X师大共建实训基地,创新“理论+实战”培训。三年举办专题培训42期,培育人才1200名,孵化运营团队7个,企业跨境电商平台开通率从2%升至27%,海外社媒运营覆盖超30%。(六)优化营商环境,护航企业发展。常态化开展企业走访(100余家600余次),提供信息、政策、法律一站式服务。定期组织座谈会、研讨会促进交流合作。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对接会开拓市场。举办银企对接会、主播对接会等活动30余场,解决招工难、融资难、场地租赁、渠道拓展等难题50余个,组织30余家企业参加展会20余场。X市商务局连续三年获评X市电子商务工作优秀单位。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市场主体规模小且竞争力不强。当前,我市电商企业数量虽初具规模,但缺乏具有显著影响力的龙头标杆企业。企业整体体量小,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在市场拓展能力、精细化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差距明显。(二)电商服务生态存在短板。现有电商服务中心及园区功能需优化,在专业代运营、MCN机构孵化、高端咨询(如数据分析、国际营销)等方面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企业多元化、高层次需求。物流成本相对较高,相比发达地区及周边如望江县,我市物流费用仍处于较高水平,削弱了产品竞争力。(三)专业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电商产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当前,我市跨境电商运营、大数据分析、高级电商运营等核心岗位人才缺口大。同时,受政策等因素制约,现有培训体系效能未能充分发挥,加之人才吸引力不足,导致专业人才外流情况较为严重。(四)品牌价值挖掘与产业融合深度不足。我市网销产品以初级农产品为主,“天柱山”区域公共品牌的经济价值远未充分释放。缺乏类似“武汉鸭脖”“黄山烧饼”等现象级爆款产品。农文旅融合度较低,以茶产业为例,“天柱剑毫”外地市场认知度有限,茶粉、茶饮、茶保健品、茶点等深加工及衍生品开发滞后,“茶文化”赋能不足,制约了茶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空间拓展。四、未来发展规划与对策建议(一)健全电商服务架构,破解生态短板与物流瓶颈。一是升级物流体系。积极争取政策,强化部门协同,加大投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和配送网络。推广应用智能物流技术,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探索建立区域物流联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效率与服务质量。二是推进园区与服务升级。稳步实施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升级改造。着力打造省级电商直播基地,积极申报电商物流综合产业园项目,丰富产业承载平台。重点补齐服务短板,大力引进和培育专业代运营机构、MCN机构,提升园区专业化服务能力。三是拓宽企业发展平台。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策略,深化本地企业与外部优秀电商团队合作,拓宽农产品上行渠道。同时,积极扶持本土电商服务团队成长壮大,填补头部主播、专业代运营、成熟MCN机构等空白,完善电商服务生态圈。(二)加速企业培优扶强,壮大市场主体规模。一是强化精准政策扶持。持续优化电商产业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探索提供专项低息贷款等金融工具,支持企业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投入,重点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电商领军企业。鼓励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深化梯度培育服务。推行“一对一”精准服务机制,以推动企业“入统入限”为重要抓手。一方面推动京东、拼多多等头部平台资源下沉本地;另一方面聚焦“个转企、小升规”,孵化壮大更多电商市场主体,形成“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生态格局。(三)构筑人才汇聚高地,缓解供需失衡与流失。一是实施精准化培训。结合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试点,深化与人社、农业农村等部门合作。邀请高校专家、行业大咖,分层分类制定系统培训方案,重点强化跨境电商运营、数据分析、直播电商、国际营销等紧缺技能培训。二是提升人才吸引力与归属感。积极引导电商人才申报“农村电商带头人”等国家、省级荣誉。组织参与电商直播大赛,定期举办优秀团队与主播座谈会。争取出台专项电商人才引进政策,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创业扶持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切实增强我市对电商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效遏制人才外流。(四)实施“品牌强链”工程,深挖价值促进融合。一是打造区域品牌矩阵。创新运用新媒体、短视频、直播等载体,强力提升“天柱山”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与价值。积极引导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组织申报“中华老字号”、“安徽老字号"、“安徽好网货”、绿色产品认证等,发挥品牌对销售的拉动作用。二是深化农文旅产业融合。加强与文旅体、农业农村部门协同,深度挖掘整合资源。重点开发“茶旅体验”、“非遗手作”等特色文创产品。策划“云游天柱山”等主题直播,将“稻田咖啡”、“油菜花海”等文旅项目与直播电商深度结合,打造沉浸式电商新场景,实现文旅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性增长。(五)积极应对挑战,抢占跨境电商发展先机。一是扩大规模与强化配套服务。支持跨境电商产业园二期扩容招商,着力引入头部平台服务商,完善跨境支付、国际物流、海外营销等全链条服务。二是深化海外仓应用拓展市场。组织企业开展“中东市场对接会”等精准活动,推动X刷业等特色产品通过海外仓扩大出口,确保全年跨境电商取得新突破。三是积极争取政策赋能。密切关注省级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动向,积极对接争取专项扶持政策。重点培育本土跨境电商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迈进。电子商务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纽带,是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市政府及商务部门要以此次调研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锚定发展目标,创新思路举措,全力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推动我市电商产业实现更高水平发展,为谱写现代化X建设新篇章贡献坚实的商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