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基孔肯雅热应知应会知识.docx
2025年基孔肯雅热应知应会知识一、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花蚊子)叮咬传播。二、基孔肯雅热患者的症状主要有发热、关节或肌肉疼痛和皮疹等三大特点。三、基孔肯雅热患者的发热一般会持续1-7天。四、基孔肯雅热患者的皮疹一般为红色斑丘疹,登革热的皮疹表现为出血疹、瘀斑。五、基孔肯雅热患者的关节痛主要是小关节疼痛明显,登革热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六、基孔肯雅热的典型潜伏期为2-12天,平均3-7天。七、基孔肯雅热病例的病毒血症期从症状出现前1天至发病后7天内。八、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及非人灵长类动物为基孔肯雅热主要传染源。九、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实现传播。十、基孔肯雅热主要治疗方法是降温、止痛等对症处理。H一、伊蚊叮咬高峰在早上7-9时和下午17T9时。十二、大约20-30%的人感染基孔肯雅热后会有关节痛的症状,大多数可能是比较短期的,比如数周到数月,关节痛症状逐渐消失,有一定比例(一般低于10%)症状超过半年甚至超过一年,甚至会造成一些后遗症,比如劳动力下降、关节活动障碍等。十三、基孔肯雅热的预防手段: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十四、哪些科室容易接诊基孔肯雅热病人,请写出至少4个科室:急诊、内科、骨科、皮肤科、儿科等。十五、医疗机构就诊患者中,出现发热(体温238。0、关节疼痛或皮疹症状之一,结合临床检测结果,排除其他相关疾病,且登革病毒NSl抗原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应及时开展基孔肯雅核酸检测,或将血液标本送属地疾控中心开展基孔肯雅核酸检测。十六、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基层医疗机构的发热诊室要应开尽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落实预检分诊,引导发热病例前往发热门(诊)室诊治。十七、各级医疗机构要开展蚊媒密度监测,每天通过布雷图指数评价幼蚊密度、诱蚊诱卵指数评价成蚊密度,根据监测结果每天组织早上和傍晚两次成蚊灭杀,并及时清理蚊虫孳生地。十八、布雷图指数(BI)和诱蚊诱卵指数(MOI)结果判定,BI5或M0I5,控制传播阈值;5WBIV10或5VM0IW10,有传播风险,低风险;IOWBlW20或10VM0IW20,有聚集性疫情风险,中风险;BI>20或M0I>20,有局部暴发风险,高风险。十九、发生基孔肯雅热疫情的地区,要迅速落实“1335”措施行动,即在1天内完成疫点消杀灭蚊,3天内完成核心区全覆盖成蚊杀灭和入户调查处置,分别在3天内和5天内将核心区成蚊密度、幼蚊密度控制在低于5的安全水平,在7天内将警戒区幼蚊密度控制在低于5的安全水平。二十、基孔肯雅热病人解除防蚊管理标准: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且应持续到发热症状消退。二十一、防控区划分,以疫点为中心,以不小于100米半径范围划定核心区,核心区向外扩展200米半径范围为警戒区。城市地区可将核心区周围200米区域和涉及的小区、单位整体划为警戒区;农村地区可将核心区周围的自然村划为警戒区。二十二、蚊虫消杀次序:原则上按警戒区向核心区方向,处置优先完成病家、病家楼栋、病家小区等重点场所的次序消杀,优先完成核心区成蚊消杀。室外消杀以超低容量喷雾为主,配合进行绿篱喷洒或滞留喷洒;室内使用家用灭蚊片、气雾罐等方式。二十三、幼蚊孳生地清理方式:翻盆倒罐、加盖、水培改为沙土种植、疏通水沟、清理卫生死角、沙土填埋、投放灭幼剂等。二十四、疫情应急终止条件:当划定的核心区、警戒区连续22天内无基孔肯雅热新发病例,且核心区内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不高于09只/顶.小时,可终止核心区、警戒区伊蚊应急监测与控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