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基孔肯雅热发热门诊应急处置方案二.docx
-
资源ID:1365287
资源大小:17.45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5年基孔肯雅热发热门诊应急处置方案二.docx
2025年基孔肯雅热发热门诊应急处置方案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规范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对基孔肯雅热的应急处置流程,提高早期识别、快速响应和规范诊疗能力,防止疫情扩散,保障医患安全,依据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及国家传染病防控相关要求,制定本方案。1.2 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含急诊发热诊室)对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基孔肯雅热病例的筛查、诊断、隔离、治疗及院感防控工作。1.3 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快速响应:强化预检分诊和早期识别,确保病例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标准预防,分级处置:严格落实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根据病例类型采取差异化防控策略。 多部门协作,联防联控:加强与疾控机构、院感管理科、检验科等部门联动,形成处置合力。二、病例识别与诊断流程2.1 流行病学史问询接诊医师需重点询问患者以下信息: 旅行史:发病前14天内是否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如非洲、东南亚、南亚等119个报告本地传播的国家和地区)。 暴露史:是否有蚊虫叮咬史,或接触过疑似病例的血液、体液等。 聚集性特征:同一地区是否出现类似症状(发热、关节痛、皮疹)病例。2.2 临床表现判断基孔肯雅热典型症状可分为三期,具体特征如下:临床分期持续时间核心症状伴随表现急性期1-7天中低热(部分高热)、关节痛(首发症状,累及踝、指、腕等小关节,对称分布,活动后加剧)畏寒、头痛、肌肉痛、恶心、呕吐恢复期8-30天关节痛缓解,皮疹消退乏力、关节僵硬慢性期>30天持续性关节痛(超过12周,甚至18个月以上)关节功能损害警示症状:若患者出现高热不退、脑膜脑炎(意识障碍)、心肌炎、急性肝肾损害等,提示重症风险,需立即启动急救流程。2.3 实验室检测确认2.3.1 初筛项目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减少,血小板减少(新生儿感染常见)。生化检查:ALT、AST、肌酸激酶(CK)升高。2.3.2 确诊依据 核酸检测:发病7天内采集血液样本,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CHIKV核酸(灵敏度高,为首选方法)。 血清学检测:发病5天后检测特异性IgM抗体(ELISA法),或恢复期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 病毒分离:适用于科研或溯源需求,需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操作。三、应急处置措施3.1 病例隔离与转诊3.1.1 防蚊隔离隔离要求:疑似、临床诊断及确诊病例急性期(发病7天内)需安置于具备防蚊设施(如纱窗、蚊帐)的单人隔离病房,体温恢复正常超过24小时且核酸阴性,或病程超过7天方可解除隔离。标识管理:隔离病房门外悬挂“防蚊隔离”标识,限制探视人员。3.1.2 重症转诊对出现以下情况的患者,立即转至定点医院ICU: 持续高热(39)伴意识障碍; 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93%; 严重呕吐、脱水或休克;.凝血功能障碍(D-二聚体显著升高)。3.2 治疗干预策略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3:症状治疗措施发热/疼痛首选对乙酰氨基酚(成人每次500mg,每日3次);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关节痛非笛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慢性期可联用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热敷)重症并发症脑膜脑炎者给予甘露醇降颅压;心肌炎者使用营养心肌药物(如辅酶QlO)禁忌:不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可能加重病毒复制。3.3 医院感染控制3.3.1 个人防护标准预防: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佩戴一次性医用手套,操作后严格执行手卫生(七步洗手法)。防蚊措施:医护人员进入隔离病房需穿长袖工作服,外露皮肤涂抹驱避剂(含避蚊胺DEET)o3.3.2 环境消毒终末消毒:患者出院后,对病房地面、物体表面用1%次氯酸钠擦拭,空气采用紫外照射30分钟。医疗废物:患者血液、分泌物污染的敷料需双层封装,按“感染性废物”处理。3.3.3 蚊媒控制孳生地清理:对医院及周边环境(如积水容器、绿化带)进行每周2次蚊媒密度监测(布雷图指数5时启动应急灭蚊)。化学防制:在隔离病房外墙面喷洒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如氯菊酯),降低白纹伊蚊密度。四、流行病学调查与溯源4.1 病例报告医疗机构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后,需于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完成网络直报,并电话通知属地疾控中心。4.2 疾控中心联动措施现场流调:疾控人员需在48小时内完成病例居住地、工作地的蚊媒密度调查,追踪密切接触者(如共同居住者、医护人员),实施14天医学观察。病毒溯源:对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明确病毒基因型(西非型、亚洲型或IOL分支),评估传播风险。五、应急响应与保障机制5.1 分级响应启动根据疫情规模,将应急响应分为三级:响应级别触发条件处置措施HI级(一般)单例输入病例,无本地传播证据隔离治疗病例,局部蚊媒控制II级(较大)出现本地传播病例(如广东佛山2025年聚集性疫情)划定疫点,开展全员筛查,区域灭蚊(布雷图指数W2)I级(重大)出现社区暴发(日新增50例)启动区域联防联控,停课停工,全民防蚊宣传5.2 物资与人员储备5.2.1 物资清单 检测试剂:实时荧光PCR试剂盒、IgM/IgG检测试剂盒(储备量满足30天需求)。 防护用品:一次性医用手套、N95口罩、防蚊服、蚊帐、驱避剂。 消杀设备:背负式喷雾器、紫外消毒车、1%次氯酸钠溶液。5.2.2人员培训定期演练:每季度组织发热门诊医护人员开展病例识别、穿脱防护用品等模拟演练。知识更新:解读2025年版诊疗方案要点,重点掌握IOL病毒株的传播特性。六、社会动员与公众宣传6.1 重点人群宣教旅行者:前往流行区前接种疫苗(目前尚无可用疫苗,需强调防蚊措施),携带驱蚊剂(含20%以上DEET),穿长袖衣物。社区居民:每周清理家庭积水(如花盆、水缸),使用蚊帐、蚊香,避免黄昏(伊蚊活动高峰)外出。6.2 信息发布渠道通过卫健委官网、“健康中国”APP等平台及时发布疫情动态,避免谣言传播。例如:明确“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不会通过飞沫传播”;公布本地蚊媒密度监测数据,引导公众配合消杀工作。七、方案实施与效果评估7.1 责任分工 医疗机构:落实病例接诊、隔离、报告主体责任,院长为第一责任人。 疾控机构:负责流调、溯源、蚊媒监测,指导医院感染控制。 爱卫办:统筹城乡环境整治,消除蚊媒孳生地。7.2 评估指标 病例发现及时率:从就诊到隔离时间S2小时。 蚊媒控制效果:疫点布雷图指数72小时内降至5以下。 舆情平稳度:无重大负面舆情事件发生。7.3 方案更新根据全球疫情变化(如新基因型出现)及我国防控实践,每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修订方案,确保科学性和时效性。八、附件1 .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名录(2025年版)2 .发热门诊基孔肯雅热应急处置流程图3 .医疗机构防蚊灭蚊技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