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度初中学校教研工作计划.docx
-
资源ID:1365048
资源大小:12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5-2026学年度初中学校教研工作计划.docx
2025-2026学年度初中学校教研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本学年度,我校教研工作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立足初中教育教学实际,聚焦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通过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围绕这一指导思想,我们设定以下总体目标:一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地,让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真正融入日常教学,提高教师解读教材、设计教学的能力;二是构建多层次教师发展体系,促进不同教龄教师共同成长,培养一批能引领学科发展的骨干力量;三是强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结合,以小课题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四是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教学改进提供精准依据。二、聚焦课堂主阵地,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升课堂效率是教研工作的核心任务。我们将从教学流程优化、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入手,推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集体备课要走深走实。各学科教研组每周固定时间开展集体备课,实行"个人初备一集体研讨一二次备课一课后反思"的流程。备课前,教师需深入研读教材和课标,形成初步教学设计;研讨时,聚焦教学目标的适切性、教学环节的逻辑性、学情分析的精准性,尤其要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课后,组内教师及时交流教学效果,反思备课设计与实际教学的差距,形成备课改进报告。通过这样的流程,让集体备课真正成为资源共享、智慧碰撞的平台,避免形式化走过场。课堂展示与研讨活动将系列化开展。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参与一次课堂展示,新教师侧重达标课,青年教师侧重提升课,骨干教师侧重创新课。展示课结束后,教研组组织"靶向评课",不仅点评优点,更要围绕"学生参与度""目标达成度”"时间利用率”三个核心指标深入剖析问题。同时,每学期开展两次跨学科观摩活动,促进不同学科教学方法的借鉴融合,比如语文组可以学习数学组的逻辑思维训练方式,科学组可以借鉴英语组的情境创设方法。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转型。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多思考"学生需要什么""学生能学会什么",减少单纯的知识灌输。鼓励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尝试多样化教学方式,比如历史课可采用"史料研读+小组辩论"的模式,物理课可设计"问题探究+实验验证"的流程。针对学生学习差异,推行"基础任务+提升任务"的分层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同时,加强作业设计研究,控制作业总量,提高作业针对性,探索实践性、探究性作业形式,如社会调查、科学小实验等,让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三、抓实教师成长链,提升专业素养水平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教学质量,我们将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培养体系,促进教师持续成长。分层分类开展精准培训。针对全体教师,每学期组织不少于4次新课标专题培训,结合具体课例解读课标要求,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针对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基本功训练营",内容包括板书设计、课件制作、课堂调控等实用技能,每月安排一次集中训练和成果展示;针对骨干教师,组织"学科前沿研修班",通过研读专业期刊、参与跨校交流等方式,拓宽教育视野,提升引领能力。培训结束后,通过"培训笔记分享""模拟课堂展示"等形式检验学习效果,确保培训内容真正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深化"青蓝工程"建设。为教龄3年以内的新教师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签订帮扶协议,明确双方职责。指导教师每周至少听新教师1节课,课后进行一对一反馈,重点指导教学设计和学情把握;新教师每周至少听指导教师2节课,学习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技巧,并撰写听课反思。每学期开展两次"青蓝结对"汇报课,组织组内教师共同评议,总结成长经验。同时,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记录课堂表现、教学反思、学生评价等内容,作为成长跟踪的依据。搭建教师自主发展平台。成立"教师读书社",每学期推荐2-3本教育名著或教学案例集,定期开展读书分享会,引导教师在阅读中反思教学实践;设立"教学问题研讨栏",鼓励教师随时记录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教研组每周梳理共性问题,组织集体研讨,形成解决方案;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反思交流会",教师围绕"最成功的一节课”"最遗憾的一节课"进行深度反思,促进自我提升。通过这些措施,营造自主学习、互助成长的专业发展氛围。四、立足教学真问题,推进课题研究实效教学研究应源于教学实践、服务教学实践,我们将以小课题研究为抓手,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引导教师从日常教学中提炼研究课题。各教研组在学期初组织"教学问题梳理会",引导教师围绕"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课堂提问有效性""学困生转化策略”等具体问题确定研究方向,形成"问题即课题"的研究意识。课题选择要坚持"小而实”的原则,避免过大过空,比如"七年级数学计算错误成因及对策研究""初中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研究"等,确保研究能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有具体的研究成果。规范课题研究过程管理。课题确立后,课题组需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明确阶段任务和分工。学校每学期组织两次课题进展汇报会,各课题组分享研究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初步成果,由教科室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指导组提供针对性建议。研究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好过程性资料积累,包括研究日志、课堂观察记录、学生作业分析等,确保研究有迹可循。同时,鼓励教师将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有效做法及时应用到教学中,边研究边实践边改进。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学期末,各课题组形成研究报告,重点阐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实际效果。学校将优秀课题成果汇编成教学研究成果集,发放给各教研组学习借鉴;对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如"分层作业设计模板""课堂导入技巧集"等,通过专题讲座、示范课等形式在全校推广。通过这样的"研究一实践一推广"闭环,让课题研究真正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助推器。五、健全质量监控网,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科学的教学评价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我们将构建多元化、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改进功能。加强日常教学过程监测。教务处和教研组共同承担日常教学监测任务,通过随机听课、查阅备课笔记和作业批改、参与教研组活动等方式,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常规落实情况。每月发布一次教学常规检查通报,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对存在的共性问题组织专题研讨。同时,建立学生评教机制,每学期开展两次学生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作业布置、教师辅导等方面的意见,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参考。完善学业质量评价方式。在保持期中、期末考试的基础上,增加过程性评价比重,将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单元测验等纳入学业评价体系,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命题时,注重基础题与能力题的合理搭配,减少机械记忆类题目,增加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题目,引导教学从"应试"向"素养"转变。考试结束后,各教研组要进行细致的质量分析,不仅分析分数,更要分析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点、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形成质量分析报告,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发挥评价结果的激励与改进作用。建立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将监测和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个人和教研组,帮助教师明确改进方向。对教学效果突出、进步明显的教师,在评优评先、外出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存在问题的教师,由教研组制定帮扶计划,通过集体备课、跟踪听课等方式帮助其改进。同时,定期总结评价体系运行中的问题,广泛征求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不断完善评价指标和方式,让评价真正服务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六、保障措施为确保教研工作顺利开展,学校将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教研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教研工作中的问题;各教研组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具体的教研计划,确保各项活动落到实处。同时,学校将加大教研经费投入,保障教师培训1、课题研究、资料购买等需求,为教研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本学年度,我们将以务实的态度、创新的精神,扎实推进各项教研工作,让教研真正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的有力支撑,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