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解析版).docx
-
资源ID:1364360
资源大小:155.79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精品解析: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解析版).docx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宝安区小学质量监测用卷六年级科学考试说明:1 .闭卷考试,共8页。2 .本卷试题,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按照规定作答;凡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的,其答案一律无效。答题卡必须保持清洁,不能折叠。3 .答题前,请将学校、班级、姓名用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同时,将条形码正向准确粘贴在答题卡的贴条形码区。4 .本卷判断题(5-9题)和单项选择题(10-31题、32(3)题)部分,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位置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其他类型题目答案必须用黑色签字笔,按作答题目的序号,写在答题卡相应答题区内。5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人类的发展史,是不断认识世界、建立科学思维体系的历史。让我们展开历史画卷,去探索重大的科学发现和人类的智慧结晶。一、科学概念填空题1 .春秋末期范蠡兵法记载:“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百步。”文中的“机”就是如下图的装置,能将重石射出二百步(约100米)。这是利用了原理。【答案】杠杆【解析】【详解】相传抛石机发明于周代,叫“抛车”。据范蠡兵法记载,“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三百步”。抛石机的机架两支柱间有固定横轴,上有与轴垂直的杠杆,可绕轴自由转动。杠杆短臂上固定一个重物,长臂末端有弹袋(类似投石带的套子)用于装弹,当短臂重锤完全落下时,投射物从弹袋中沿约45度角飞出,30公斤的石弹射程约140-210米,100公斤的石弹射程约4070米。抛石机利用杠杆原理,威力巨大,为冷兵器时代最佳的攻城利器。2 .英国生物学家罗伯特胡克用显微镜观察薄木片时,首次发现了并在描述时用“Cell(本意:小房间)”来命名。【答案】细胞【解析】【详解】罗伯特胡克是英国博物学家、发明家。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3 .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偶然发现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时会发生偏转。这个发现,第一次揭示了和之间的联系。【答案】.电.磁【解析】【详解】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导线的周围会产生磁性。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发现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发生了偏转。根据对电磁现象的认识,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导线周围会产生磁性。这个发现,第一次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4 .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做了一次成功的摆动实验,证明地球在,傅科摆由此而得名。【答案】自转【解析】【详解】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于1851年做了一次成功的摆动实验,这个实验源于傅科发现的安装在可旋转圆底盘上的摆,在摆动后匀速缓缓转动底盘,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现象,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自转。二、判断题(温馨提示:题中提及的历史时间和事件都是准确的,只需判断其中科学知识表述(加粗字体部分)的正误。)5 .公元前3000年人类就开始利用酵母菌发酵来做面包,酵母菌是一种微生物。()【答案】【解析】【详解】酵母菌是最早被人类利用的微生物。早在公元前3000年,人类就开始利用酵母菌发酵来制作面包、酿造酒类。酵母菌发酵(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同时还产生二氧化碳。6 .西汉汝阴侯墓中发现现存年代最早且有确定年代的圭表。古代“圭表”是用于测量正午日影方向的天文仪器。()【答案】X【解析】【详解】圭表是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之一,包括圭和表两部分,用来度量正午的日影长度。根据正午表投射在圭面上的影长,来判断冬至日、夏至日及其它节气。题干说法错误。7 .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使书籍快速且大批印制成为可能,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答案】【解析】【详解】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它开始于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术,经宋仁宗时代的毕昇改良、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它的出现使书籍快速而大批印制成为可能,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8 .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雏形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制作完成,其工作原理是通电线圈受磁力作用产生转动。()【答案】【解析】【详解】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了磁能产生电,即电磁感应现象,并根据这一现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电动机是通电后能转动,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9 .2003年,中国第一辆磁悬浮列车在上海运行,其轨道通电后产生磁力使列车悬浮在空中,增加了摩擦力,保障了列车的稳定性。()【答案】X【解析】【详解】我国第一辆磁悬浮列车买自德国,于2003年1月在上海磁浮线运行。磁悬浮列车通过电磁力实现列车与轨道之间的无接触悬浮和导向,其原理是利用磁铁同性相斥的特性,使列车悬浮在轨道上一定距离,减少了摩擦力,从而提高了运行效率和速度。三、单项选择题1632年,列文虎克出生于荷兰。16岁就一个人外出谋生,他所在的杂货铺旁边是一家眼镜店,列文虎克空闲时便到眼镜工匠那里学习磨制透镜的技术。10 .列文虎克几经努力,成功磨制出一个能将物体放大200倍的镜片。从侧面看,这个镜片的形状应类似()oA.11B.U1C.【答案】B【解析】【详解】列文虎克自己磨制了新的镜片,从侧面看,这个镜片的形状应类似于B图案,中间厚,边缘薄,具有放大功能。可以放大200倍物体的,从而改进了光学显微镜。列文虎克在改进光学显微镜后,还不断日复一日的观察各种微生物,比如血红细胞。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11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在某种水中观察到许多细小的生物在游动,这种水最可能是()oA.纯净水B.雨水C.煮沸的开水【答案】B【解析】【详解】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他用显微镜看到了河水中的微小生物,并画了下来,轰动了全世界。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更为活跃。所以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在某种水中观察到许多细小的生物在游动,这种水最可能是雨水。故选B。12 .列文虎克还对昆虫的身体进行了大量的显微观察。下面说法正确的是()oA.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手”,能分辨各种气味B.蝴蝶的彩色翅膀由小鳞片组成,会跟随阳光变换角度从而调节体温C.苍蝇的眼睛由许多小眼睛组成,视野范围很窄【答案】B【解析】【详解】A.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手”,能分辨各种气味,说法错误,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昆虫触角的种类:鞭状触角、棒状触角、羽状触角和丝状触角等。B.蝴蝶的彩色翅膀由小鳞片组成,会跟随阳光变换角度从而调节体温,说法正确。C.苍蝇的眼睛由许多小眼睛组成,视野范围很窄,说法错误,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蝇的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睛都是圆形的。视野范围很宽阔。13 .列文虎克自制的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为270倍,所以他不可能观察到()oA.微血管中的血流B.动物的肌肉细胞C.新冠病毒【答案】C【解析】【详解】细胞发现与显微镜的发明有很大的关系;列文虎克是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他把磨制的透镜装配成了显微镜,对许多物体进行了观察,发现了细菌,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显微镜看到细菌和原生动物的人。列文虎克自制的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为270倍,可以观察到微血管中的血流和动物的肌肉细胞。不可能观察到新冠病毒。如果想观察新冠病毒的结构,需要用能够放大10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14 .三百多年前,人们对传染病四处肆虐毫无对策,是列文虎克对微生物的发现推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并开始有效地治疗传染病。下面说法正确的是()0A.病原微生物是很多疾病的元凶,对人类毫无益处B.病原微生物既会使人生病,也能被用来制作各种疫苗C.勤洗手只能洗掉灰尘,并不能减少手上的病原微生物【答案】B【解析】【详解】A.人们提取病原微生物,进行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使其不具有伤害力,但仍保留着病原微生物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这样改造后的病原微生物就成为一种自动免疫制剂,即疫苗。动物体接种这种免疫制剂后,免疫系统便被激发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来阻止病原细菌、病毒的伤害,从而实现对传染病的预防。所以病原微生物也能为人类所利用。错误。B.病原微生物既会使人生病,也能被用来制作各种疫苗。正确。C.勤洗手既能洗掉灰尘,也能减少手上的病原微生物。错误。故选B。哥白尼,生于波兰,大学时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5.哥白尼长期观察星空并记录星体的位置和运动,这些观察使他开始质疑“地心说”的合理性,并提出T“日心说”理论体系。“日心说”对昼夜交替的解释是()A.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B.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C.地球24小时自转一周,并围着太阳公转【答案】C【解析】【详解】日心说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地球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在宇宙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只有月亮环绕地球运行。这与昼夜交替假说中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同时自转的观点一致。A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不是“日心说”对昼夜交替的解释。B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不是“日心说”对昼夜交替的解释。C地球24小时自转一周,并围着太阳公转,是“日心说”对昼夜交替的解释。C选项正确。16 .哥白尼死后,人们又陆续发现了一系列支持“日心说”的证据,比如()oA地球上人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有规律地东升西落B.伽利略观察到木星的卫星以木星为中心旋转而不是围绕地球旋转C.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约为24小时【答案】B【解析】【详解】“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1)宇宙是球形的,地球是球形的。(2)天体的运动是圆周运动。(3)地球是在运动的,绕轴自转,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4)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围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日心说”发表后,人们又陆续发现了一系列的支持“日心说”的证据。比如,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卫星以木星为中心旋转而不是围绕地球旋转,否定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故选B。17 .波兰首都华沙和中国首都北京在地球上位置标注如图所示,先迎来黎明的城市是()oA.华沙B.北京C.同时迎来黎明北京(东)A.夏至日B.冬至日【答案】B【解析】【详解】由于地球自转是逆时针方向自转,且太阳东升西落,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越先迎来黎明。华沙是波兰共和国首都,北京位于华沙的东面,故先迎来黎明。18 .河南登封观星台(如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整个观星台相当于一个测量日影的大圭表,在()正午时分测得长堤上的影子为一年中最短。C.秋分日【答案】A【解析】【详解】一年中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是由于太阳公转导致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夏季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最短;而在冬季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影子最长。所以A选项正确。19 .人类对地球内部也进行着不断的探索。科学家借助仪器测得:地壳厚度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地核平均半径约3500千米,以下符合地球结构剖面的模型图是()o【答案】B【解析】【详解】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是:从外到内厚度逐渐增加,温度逐渐升高,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地幔的厚度约为2900千米,地核的厚度约3500千米。所以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时,从内向外模拟的圈层是地核、地幔、地壳,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