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间带海藻场和海草床生态修复规范_地方标准格式审查稿.docx
-
资源ID:1364068
资源大小:18.77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潮间带海藻场和海草床生态修复规范_地方标准格式审查稿.docx
ICS65.150CCSB5111B37山东省地方标准DB37TXXXXXXXX潮间带海藻场和海草床生态修复规范Specificationforecologicalrestorationofintertidalseaweedandseagrassbed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山东省海洋局提出并组织实施。本文件由山东省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潮间带海藻场和海草床生态修复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修复海区选择、鼠尾藻幼抱子体撒播和种苗移植、日本鳗草植株移植和种子播种、维护与管理、监测与效果评估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受损或退化的鼠尾藻和日本鳗草等潮间带大型藻(草)场生态系统的人工修复。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450312024海草床生态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技术指南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生殖枝reproductiveshoots日本鳗草进入花期后,发育形成花、果实、种子等繁殖器官的茎枝。来源:GB/T41339.42023,3.8,有修改根状茎rhizome日本鳗草水平生于海底表层以内部分。注:包括茎节、节间和须根,能长出幼芽和根系,形成新植株。来源:SC/T94402022,3.4,有修改移植单元transplantingunit用于日本鳗草植株移植的植株集合体。注:包括含有底质的草块或去除底质的植株束,单位为株/单元。来源:SC/T94402022,3.3,有修改4修复海区选择41海藻场修复海区选择鼠尾藻场修复海区符合以下要求:a)拟修复海区应现有或历史上有天然鼠尾藻分布,其资源目前处于衰退或受损状态;DB37TXXXXXXXXb)周边海区应无大量淡水注入、流速不应超过InI/s、植食性底栖动物(如海胆)数量应低于1个11C)底质类型应为岩礁底质。47海草床修复海区选择日本鳗草海草床修复海区符合以下要求:a)拟修复海区应现有或历史上有天然日本鳗草分布,其资源目前处于衰退或受损状态;b)周边海区应无大量淡水注入、海底透光率不应低于10%、流速不应超过1m/s、盐度不应低于5、水体温度连续超过30的天数应少于15d;c)底质类型应为泥砂底质。5鼠尾藻幼胞子体撒播和种苗移植S1撒播与移植时间6月8月O5,幼胞子体收集与撒播5.2.1种藻培养成熟的鼠尾藻在室内人工育苗池中进行流水充气培育。通过调整温度(18。C22)、光照(3000IX20000Ix)进行人工促熟。5.2.2幼胞子体收集应每日镜检幼胞子体放散情况,当幼抱子体密度达到2个mL以上时,采用倒池虹吸法收集,先用80目网袋滤除体积较大的藻体碎屑和杂质,再用200目网袋过滤收集幼抱子体。收集后的幼抱子体经流动海水反复冲洗,去除杂质和杂藻后置于容器中沉淀,再倾去上清液,反复数次,浓缩得到幼抱子体。5.2.3幼胞子体撒播收集的幼抱子体充气运至修复海区,喷洒到改造后的自然基底上。撒播密度约为1万个/in?5万个m2o幼抱子体撒播后采用遮阴网覆盖24h,避免水流和波浪对附着幼抱子体的冲刷流失。5.3种苗培养与移植5.3.1藻礁准备圆饼形或长方形礁石盘:大小通常为0.2n?0.511水泥与砂石混合(水泥与砂石体积比为1:3)制成,海水浸泡处理30d以上,浸泡期间每周换水1次。5.3.2种苗附着与培养藻礁平铺于采苗池底部进行种苗附着。将幼抱子体均匀撒播于采苗池中,避免池水搅动。静置24h后,流水充气培养。5. 3.3种苗移植当附着的幼苗平均长度大于2mm时,将藻礁加盖毛毡保持湿润运输至人工营造的修复区域,移植时间为大潮期间。藻礁使用钢筋和速干水泥进行调整与加固,防止涨落潮时海浪冲刷移位。6日本鳗草植株移植和种子播种61植株移植6. 1.1移植时间5月一6月o7. 1.2移植单元采集采集包含根状茎及其底质的移植单元,面积0.06m2-0.12m2,间距不少于1mo6.1.3移植在修复区挖取与移植单元面积相当的空穴,将草块放入后压实;对于洗脱杂质后的根状茎,采用直插法,直接将其插入底质(深度不大于5cm)压实固定。移植密度在8万株/hn?以上。6,种子播种6.2.1采集时间8月10月。6.2.2采集方法应在海草种子即将成熟时收集生殖枝,装入网袋并在自然海区暂养1个月左右。待种子脱落后用淘洗法获取成熟种子。6.2.3保存与促萌将采集的种子置于盐度50的灭菌海水中,充气培养保存。保存期间每两周更换一次灭菌海水。人工播种前,应在温度15,盐度510,避光24h条件下,活化处理促进萌发。6.2.4播种时间3月一4月或10月11月。6.2.5播种采用人工埋播法。在退潮期间,在底质表面挖穴,深度应在ICnI2cm之间,将种子均匀撒入,随后盖住压实,播种密度应在10万粒/hn?为宜。7维护与管理修复海区2年内需定期进行维护与管理,主要包括下列方面:a)在修复区建立警示标识物,注明生态修复、保护和管理等信息;b)定期清理修复区内的敌害生物和竞争生长的潮间带大型海藻;c)限制在修复区进行捕捞作业和采集贝藻等人类活动;d)定期检查(至少每季度1次)海藻和海草的扩繁和生长情况。8监测与效果评估R1海藻场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鼠尾藻场修复监测的断面及站位布设宜覆盖拟实施修复范围,宜垂直于海岸布设不少于3条断面,每条断面不应少于3个调查站位,每个站位调查不应少于3个样方(25CmX25Cm或50CmX50Cm);需对鼠尾藻场分布面积、植株密度、盖度和生物量进行监测,鼠尾藻海藻场监测记录表见附录A;宜选择夏季进行监测,监测时间宜与维护时间对应。鼠尾藻场修复效果评估主要包括对植被分布面积和盖度、大型底栖动物、水体环境和底质环境等进行评估,具体评估方法按照GB/T450312024规定执行。R5海草床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日本鳗草海草床生态修复监测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断面及站点布设、监测频次、监测时间和监测指标,具体要求按照GB/T450312024规定执行。日本鳗草海草床修复效果评估主要包括对植被分布面积和盖度、大型底栖动物、水体环境和底质环境等进行评估,具体评估方法按照GB/T450312024规定执行。附录A(资料性)鼠尾藻海藻场监测记录表鼠尾藻海藻场监测记录表见表A.1。表A.1鼠尾藻海藻场监测记录表采样日期:年月日记录人:经度:纬度:海域:样方编号分布面积hm2植株密度万株/ho?盖度%生物量thm2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参考文献1 GB/T41339.4-2023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2 SC/T94402022海草床建设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