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质量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在质量会议上的讲话范文各位同仁:今天,我们召开质量专题会议,整体流程逐渐清晰,会议效果明显提高。借这个机会,我结合我看到的、接触到的、联想到的一些现状,简单谈谈我对质量和质量管理的一些理解,希望给大家做好质量管理工作一些启发:一、精准定位:厘清管理职责,激活组织效能企业的有效运转,依赖于各层级明确的分工与协作。清晰的角色定位是高效管理的前提,特别是我们公司从个体化到小微企业,再成长为中小企业、规上企业,对中层管理人员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各层级人员一定要精准定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1 .一线员工:核心执行者。他们是质量标准的直接践行者,是产品与服务最前端的“把关人”。其职责在于严格按照规程操作,确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工序都符合要求。2 .中层管理者:关键管理者与驱动者。这是承上启下、确保战略落地的核心枢纽。作为中层管理者,必须深刻理解并扮演好三个核心角色:一是规则的制定者:要结合公司战略和一线实践,制定、优化并维护清晰、可执行的质量管理流程、制度、规范和标准。确保“有章可循”。二是资源的协调者:能有效调动人力、设备、技术、信息等资源,为质量目标的达成扫清障碍,提供保障。确保“有米可炊”。三是问题的解决者:中层管理者要深入一线,及时发现质量隐患和异常,快速组织分析、协调资源、推动解决,防止问题扩散和重复发生。确保“事不过夜”。3 .高层管理者:战略决策者。负责确立质量战略方向,营造质量文化氛围,提供必要的资源投入,并对重大质量事项进行决策。中层管理者作为质量管理的“腰部力量”,其角色扮演的到位与否,直接决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和最终成效。在座的各位中层管理人员一定要明确自身的角色、理清自己的职责,特别是从一线提拔上来的管理者,一定要从执行者向管理者转型。二、固本强基:推行“三化”建设,构建坚实管理基础面向未来,制造企业,尤其是成长中的企业,必须从粗放走向精细,从经验走向科学。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体系化是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的根本路径。我将其概括为“三化”建设:1 .制度化、规范化:建立“管理”根基制度化的核心在于“写我们所做,做我们所写"。我们日常工作中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如质量检查、考核奖惩、返工处理、内部质量管控流程、外协质量协议执行等),但很多时候都是一些口头约定,今天记得、明天记得,但过几天大家就忘了,又要发生扯皮、争吵,又要重新开会,因此要把我们平时的做法写下来,形成制度,固化为正式的制度文件,再按照制度办事。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构建覆盖质量管理全链条、全要素的制度体系,消除管理随意性,确保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有规可守,实现管理的“规范化”。2 .常态化、标准化:固化最佳实践通过一年的摸索,我们形成了很多质量管理方面的动作,下一步要将关键的质量管理动作转化为明确、统一的标准流程,并持续坚持。实践:将质量会议的议程、召开频次、问题跟踪闭环形成标准流程;将原材料检验、过程检验、成品检验的操作步骤、判定标准、记录要求形成标准作业指导书;将员工自检、互检(交检)的要求和程序标准化;将质量考核的指标、周期、方法标准化。目标:让这些标准动作成为工作习惯和自然流程,确保执行的“一致性”和“可持续性”,避免时紧时松。3 .台账化、体系化:驱动数据决策核心:围绕核心质量目标(如产品合格率、直通率、客户投诉率、质量成本等),建立结构化、系统化的数据记录与分析体系。实践:建立覆盖全维度的管理台账:空间维度:每个班组、每位员工的质量绩效。对象维度:每个产品型号、关键零部件的过程与终检质量。时间维度:每日、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年的质量趋势分析。目标:将零散的数据转化为系统的“台账体系”,使之成为管理决策的“仪表盘”。通过数据洞察问题根源、追踪改进效果、预测质量风险,实现管理的“体系化”和“精准化”。“三化”建设相互支撑、层层递进:制度规范是前提,标准执行是保障,数据台账是驱动。它们的共同作用,最终将推动我们的质量管理实现“四个清晰”:目标清晰:人人知晓质量目标及自身承担的责任。要求清晰:人人明白工作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权责清晰:事事有人负责,权责明确无推诿。流程清晰:各项工作流转顺畅,接口明确无断点。质量是制造企业的生命线。搭建质量管理体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全体管理者,特别是中层管理者的深刻认知、坚定决心和持续投入。从厘清职责做起,从夯实“三化”基础抓起,将质量意识融入血脉,将质量行动落到实处,共同筑牢企业发展的质量基石,驱动我们在制造升级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