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
饮酒(其五)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一、学习重点(一)作者及背景1 .作者:陶渊明,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其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洒脱恬淡。2 .背景:此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417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借饮酒抒情写志。(二)诗句理解L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指建造住宅,即居住。“人境”是人世间。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此句看似矛盾,实则为后文点明缘由做铺垫。3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尔”指代上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种情况。“心远”指远离官场、尘俗,超凡脱俗。诗人自问自答,因为心境高远,所以即便身处人境,也觉得所处之地僻静。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悠然”一词生动地描绘出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见”字用得极妙,并非有意去“望”,而是不经意间南山闯入眼帘,更显自然随意,体现诗人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5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气”指山中的气象。傍晚时分,山中景色秀丽,飞鸟结伴而归。这两句既写自然之景,又蕴含深意,暗示诗人渴望像飞鸟归巢一样回归自然,享受宁静。6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真意”可理解为自然之趣、人生真谛,诗人领悟到生活不应被功名利禄所累,而应回归自然,但这种感悟难以用言语表述。()诗歌主旨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决心归隐、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四)艺术特色1 .情景交融:诗中对田园景色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描绘,融入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景中含情,情因景显。2 .语言质朴自然:全诗语言质朴无华,如白话般通俗易懂,却又能精准地表达深刻的情感和哲理,体现了陶渊明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3 .巧用设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通过设问的方式,弓I发读者思考,突出诗人心境对环境感受的影响。二、学习难点(一)理解“心远”的内涵“心远”是理解全诗的关键。它不仅是指远离官场的地理位置,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脱,是对世俗名利、权力等追求的摒弃。诗人通过“心、远”,在纷扰的人世间为自己营造出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学生理解时,易仅从字面将“心远”简单理解为远离尘世生活,难以深入体会其蕴含的精神境界的升华。可弓I导学生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如他多次出仕又最终归隐的选择,来感悟“心远”所代表的超脱世俗的心境。(二)体会”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这句诗传达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意境。诗人所领悟到的“真意”,是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这种感悟难以用确切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在理解时,可能会纠结于“真意”具体所指,而忽略了这种难以言说的意境美。教师可弓I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中那些难以用言语准确表述的深刻感受,如对美好自然景色的独特体验、对亲情友情的微妙感悟等,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此时的心境,感受诗歌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三、练习题(一)基础巩固L本诗的作者是东晋的,一名,字,号,世称,中国第一位,被称为O2 .饮酒是一组(体裁),写于作者后。3 .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和“4 .从诗人所做的“”这件事可以看出其隐居生活的闲适自由。(填两字)5 .“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的内容是:(用文中诗句回答)6 .本诗的诗眼的诗句是:o7 .“悠然见南山”中“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的心境。8 .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二)阅读理解阅读饮酒,完成下列题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L下列对饮酒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写飞鸟具有象征意义,用飞鸟飞向天路喻指自己出仕。B.诗中表现农村的恬美宁静和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C.诗中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静穆,与诗人的心境契合。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这里有隐居生活的真正乐趣,作者想说却不知怎样表达。2 .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3 .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三)拓展延伸1 .陶渊明独爱菊,在古代诗词中,很多花卉都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比如“莲”象征君子的高洁。请你再列举一种花卉,并说说它在诗词中常被赋予的象征意义。2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说“大隐隐于市”,结合饮酒(其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四、答案(一)基础巩固1 .陶渊明;潜;元亮;五柳先生;靖节先生;田园诗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2 .五言古诗;辞官归隐3 .心远,悠然4 .采菊5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6 .心远地自偏7 .闲适、恬淡8 .心远地自偏(二)阅读理解1 .A(诗中飞鸟象征着诗人回归自然,而非出仕。)2 .示例:傍晚时分,太阳渐渐西沉,南山在夕阳的余晖中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薄雾,显得格外美丽。天空中,一群飞鸟相互结伴,欢快地朝着巢穴飞去,它们的身影在晚霞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幅和谐而温馨的画面。3 .不能。“见”字表现的是诗人在采菊时,南山不经意间映入眼帘的状态,体现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写出了作者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表现出诗人心灵的自由惬意以及超脱世俗、物我两忘的悠然淡泊。而“望”字有刻意去看的意思,缺乏这种自然随意、悠然自得的韵味。()拓展延伸L示例:梅花,在诗词中常被赋予坚韧、高洁、不屈的象征意义。如王安石梅花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通过描写梅花在严寒中独自绽放,体现其坚韧高洁的品质。4 .“大隐隐于市”意思是真正有能力的人能在繁华的都市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超脱。正如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虽“结庐在人境”,身处尘世之中,却能因“心远”而做到“无车马喧”,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远离世俗的纷扰。这表明只要内心能够远离名利的诱惑,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实现精神上的超脱与隐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