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题.docx
拿来主义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题一、学习重点(一)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1 .明确“拿来主义”的内涵:文章中作者鲜明地提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便是“拿来主义”的核心、。它强调面对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时,要有自主思考、分辨选择的能力,而不是盲目地全盘接受或拒绝。2 .把握作者提出观点的背景:当时中国社会在文化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闭关主义”导致落后挨打,“送去主义”又有沦为文化附庸的危险,“送来”的东西更是良莠不齐。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提出“拿来主义”,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旨在弓I导国人正确对待文化问题。(二)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1 .先破后立的结构:文章开篇先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闭关主义”使中国陷入封闭落后,被枪炮打破大门;“送去主义”如送古董展览、送梅兰芳出国等行为,看似“发扬国光”,实则是文化资源的盲目输出,甚至可能导致子孙后代无物可拿,只能讨残羹冷炙。在否定了这两种错误做法后,作者顺势提出“拿来主义”,这种先破后立的结构使文章逻辑严密,观点突出。2 .层层推进的论述:在论述“拿来主义”时,作者先指出要“拿来”,接着阐述怎样“拿来”,即“占有,挑选”。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通过对孱头、昏蛋、废物三种错误态度的批判,进一步强调“拿来主义者应有的正确态度,层层深入,使读者逐步理解“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和意义。(三)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1 .幽默讽刺:鲁迅善用幽默讽刺的语言来批判错误现象。如“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字生动地描绘出“大师”们的谄媚之态,“发扬国光”则是反语,讽刺了这种盲目崇外、自欺欺人的文化输出行为。2 .形象生动:运用大量形象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像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比喻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这些比喻让读者能清晰地理解不同类型的文化内容以及应采取的态度。二、学习难点(一)深入理解“拿来主义”在文化层面的意义1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传统文化方面,我们要运用“拿来主义的态度。不能像孱头一样因害怕旧文化的某些方面而全盘否定,也不能像昏蛋一样盲目排斥,更不能像废物一样全盘接受。例如对于古代的诗词歌赋、传统技艺等优秀文化,要像对待“鱼翅”一样吸收利用,对于一些封建礼教等糟粕则要摒弃。同时,还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如现在的古装影视作品对传统服饰、礼仪等进行创新呈现,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2 .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融合:面对外来文化,同样要秉持“拿来主义”。既不能盲目排外,如清朝末年对西方科技文化的抵制,导致国家落后;也不能不加选择地全盘吸收。比如西方的电影文化,其中有一些反映人性美好、科技进步的优秀作品,我们可以吸收借鉴,像好莱坞的一些科幻电影在特效制作、剧情编排等方面有值得学习之处,但对于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不良价值观的内容则要坚决抵制。(二)领悟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1 .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鲁迅生活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时期,看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等给国家文化带来的危害,他深知文化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担忧国家因文化政策的错误而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失去立足之地,所以急切地提出“拿来主义”,希望能唤醒国人对文化问题的重视,拯救国家于文化困境之中。2 .对国民性的反思:文中所批判的孱头、昏蛋、废物等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其实也反映了当时部分国民的精神状态。孱头的懦弱、昏蛋的盲目、废物的贪婪和短视,都是国民性中存在的问题。鲁迅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批判,旨在促使国民反思自身,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提升国民素质,从而推动国家的进步。三、练习题(一)基础知识题L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自诩(xu)脑髓(suf)吝啬(se)残羹冷炙(zh)B.蹩进(bie)糟粕(p)譬如(pi)冠冕堂皇(mi4n)C.国粹(Cui)摩登(mo)徘徊(hu)故弄玄虚(xuan)D.孱头(chan)羡慕(xian)给予(jl)暴殄天物(的n)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古董摩登礼上往来勃然大怒B.羡慕脑髓残羹冷灸积重难返C.辩别缘故发扬国光嘻笑怒骂D.犀利恐怖佳节大典不瘟不火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2)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不是太阳,他发了疯。(3)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oA.送究竟危机B.拿毕竟危险C.送毕竟危机D.拿究竟危险(二)阅读理解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4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段开头批判了“闭关主义”,指出其导致中国落后,被列强用枪炮打开大门。B.“送去主义”在学艺方面的表现有送古董展览、“大师”们在欧洲各国挂画以及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等。C作者以尼采自比太阳最终发疯为例,说明中国如果一味“送去,也会像尼采一样陷入疯狂。D.文中“抛给”与“抛来”不同,“抛给”带有明显的恶意,是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等行为。5 .文中“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 .作者为什么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这是作者的真实想法吗?请简要分析。7 .结合文段,概括作者提出“拿来主义”的原因。(三)拓展探究题L在当今社会,我们在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时,“拿来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对“拿来主义”在文化领域应用的理解。(不少于200字)四、答案(一)基础知识题1.B(A项,“髓”应读suT;C项,“徊”应读hugi;D项,“孱”应读can)2 .D(A项,“上”应为“尚”;B项,“灸”应为“炙”;C项,“辩”应为“辨”,“嘻”应为“嬉”)3 .A(“送”更符合“送去主义”中主动向外输出的意思;“究竟”有追究到底的意思,更强调对本质的探寻,“毕竟”侧重于强调事实,这里用“究竟”更能突出尼采不是太阳的本质;“危机”比"危险程度更深,更能体现“姨太太”这类糟粕对“拿来主义的严重影响)(二)阅读理解题1 .C(作者以尼采自比太阳最终发疯为例,是为了说明中国如果一味“送去”,会像尼采一样陷入绝境,并非陷入疯狂,这里是类比论证中国“送去主义”的危害)2 .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进步”一词本是褒义,在这里实际是说“活人替代了古董”这种“送去主义”的行为变得更加荒谬,是对“送去主义”的辛辣讽刺,增强了语言的批判性和感染力。3 .作者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不是真实想法。这是反语,作者真实的意思是批判“送去主义”。表面上说“送出去”显得丰富、大度,实际上是在讽刺“送去主义”者的盲目自大和短视,强调这种行为会给国家和子孙后代带来严重危害,如导致资源流失,子孙后代无以为继等。4 .原因有:“闭关主义”使中国落后挨打;“送去主义”导致文化资源盲目输出,危害子孙后代;“送来”的东西并非都是有益的,甚至有恶意的文化侵略等。所以作者提出要在“送去”之外,实行“拿来主义”,主动、自主地选择文化内容。()拓展探究题1.示例: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以好莱坞电影为例,我们运用“拿来主义”,吸收其先进的电影制作技术,如特效制作、动作设计等方面的经验,来提升我国电影的制作水平。像国内一些科幻电影借鉴好莱坞的特效技术,使画面更加震撼,吸引观众。同时,摒弃好莱坞电影中一些过度商业化、宣扬个人英雄主义至上等不良价值观的内容。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如传统戏曲,我们积极传承其精湛的表演技艺、优美的唱腔等精华部分,许多戏曲院校培养专业人才来传承这一艺术。对于传统戏曲中一些节奏缓慢、情节陈旧等不适应现代观众审美的部分进行创新改进,融入现代元素,使其更符合当代人的欣赏需求。这都体现了“拿来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正确应用,既吸收有益的,又摒弃有害的,促进文化的发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