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
拿来主义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一、学习重点(一)理清论证思路1 .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文章开篇指出中国从“闭关主义”转为“送去主义”,列举“送古董到巴黎展览M大师们在欧洲各国挂古画新画”“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等事例,讽刺“送去主义”的荒谬。又以“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垸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说明“送来主义”的危害,为提出“拿来主义”做铺垫。2 .立“拿来主义”:在批判了其他错误主义后,作者于第5段提出“拿来主义”,第7段进一步阐释“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明确了“拿来主义”的内涵。3 .阐述“怎样拿来”:以“大宅子”为喻,形象地论述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批判了“孱头”“昏蛋”“废物”的错误做法,指出“拿来主义”者应“占有,挑选”,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如对“鱼翅”要吃掉(吸收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对“鸦片”送药房(批判地吸收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对“烟枪和烟灯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留一点旧形式作历史反面教材,清除大部分),对“姨太太让她们走散(坚决抛弃纯粹的糟粕)。(二)体会语言特色1 .幽默讽刺:如“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字活画出“大师”们谄媚的丑态,“发扬国光”用反语讽刺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可笑行径;“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进步”一词也是反语,讽刺“送去主义”的愈演愈烈。2 .用词精准:“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打破”“碰”等动词生动地写出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后的悲惨境遇;“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自诩”一词准确地表现出尼采的自高自大,通过与尼采类比,揭示“送去主义”的愚蠢。二、学习难点(一)理解“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观点在当今时代,文化多元且复杂,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织。一方面,我们不能像“孱头”一样对文化遗产畏缩不前,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可能存在的精华,如一些传统技艺、经典文学作品等,也不能像“昏蛋”一样盲目排外,拒绝外来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如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另一方面,不能像“废物”一样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无论是对传统文化中封建腐朽的部分,还是对外来文化中不良的价值观等,都应坚决摒弃。要以“拿来主义”的态度,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将优秀的文化遗产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力量,创造新的文化。例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既借鉴中国传统建筑中如柳卯结构、庭院布局等蕴含的智慧,又融合西方现代建筑在空间利用、新材料运用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新建筑文化。(二)把握杂文的文体特点在本文中的体现杂文具有文艺性和政论性相结合的特点。在拿来主义中,文艺性体现在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如“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使抽象的文化遗产及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变得具体可感,易于理解;通过对“送去主义”者“捧”“挂”等动作描写,刻画其丑态,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形象性。政论性则体现在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深刻批判,旗帜鲜明地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思想指导性,为当时人们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指明了方向。三、练习题(一)基础巩固L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自诩(xu)吝啬(Iin)国粹(CUi)残羹冷炙(zh)B.譬如(pi)蹩进(bie)孱头(can)冠冕堂皇(guan)C.脑髓(suf)徘徊(huai)摩登(mo)故弄玄虚(xuan)D.慰藉(j)给予(jT)糟粕(p)装腔作势(qia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B.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C.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萃,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D.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2)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不是太阳,他发了疯。(3)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A.送究竟危机B.拿毕竟危险C.送毕竟危机D.拿究竟危险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有些“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这简直是故弄玄虚。B.他在学习上能够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所以进步很快。C.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不能一味排斥,而应该有选择地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否则就会陷入盲目排外的困境。D.我们要沉着冷静,有辨别力,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段开头指出中国由“闭关主义”转为“送去主义”,列举了学艺上“送去”的种种表现,揭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卖国求荣。B.“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这里的“进步”是反语,实则是对“送去主义”变本加厉的嘲讽。C.作者以尼采自比太阳最终发疯为例,说明中国如果只是“送去”,最终也会像尼采一样陷入疯狂,批判了“送去主义”的危害。D.“抛来”和“抛给”“送来”不同,“抛来”是中性词,指随意地把无用的东西送人而“抛给”“送来”则带有恶意和侵略性。2 .文中说“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这里的“吝啬”一词应如何理解?3 .请简要分析文段的论证思路。4 .结合文段内容,谈谈“送去主义”的危害有哪些。(三)语言运用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鲁迅的杂文具有很强的批判性,。他的批判,不是简单的否定,。例如在拿来主义中,他批判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等错误思潮,,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为人们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指明了方向。2 .请以“传统文化”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论述性文字,阐述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不少于100字。四、答案(一)基础巩固1 .A(B项“冠冕堂皇”的“冠”应读guan;C项“脑髓”的“髓”应读suT;D项“慰藉”的“藉”应读佗)2 .D(A项“磕贺喜”应为“磕头贺喜”;B项“象”应为“像”;C项“国萃”应为“国粹”)3 .A(“送”更能体现“送去主义”的主动输出特点;“究竟”表示追根究底,用在这里强调尼采本质上不是太阳,比“毕竟”更合适;“危机”比“危险”程度更深,更能体现“姨太太”这类糟粕对“拿来主义”的威胁)4 .B(“因地制宜”意思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此处用在学习上不合适,可改为“因材施教”)(二)阅读理解1.C(作者以尼采自比太阳最终发疯为例,是说明中国如果只是“送去”,会使国家陷入贫困,给子孙后代带来灾难,而不是陷入疯狂)2吝啬”在这里是贬词褒用,意思是不随便把东西送出去,强调在“送去”的同时,更要注重“拿来”,表现出对“送去主义”的批判,突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3.文段先指出中国从“闭关主义”变为“送去主义”,并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方面的表现,接着以尼采为例,运用类比论证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然后辨析“抛来”“抛给”“送来”的区别;最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4送去主义”的危害:一是使中国文化、物产曰益贫乏,如学艺上送去古董、古画新画、活人等,文化变得贫乏;二是会让子孙后代陷入困境,当佳节大典时,拿不出东西,只能磕头讨残羹冷炙;三是本质上是一种卖国行为,损害国家利益,如"送去主义背后可能存在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卖国行径。(三)语言运用1 .但这种批判是有建设性的而是在批判中提出自己的主张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2 .传统文化犹如一座丰富的宝藏,其中有闪闪发光的精华,也有布满灰尘的糟粕。我们不能像贪婪的寻宝者一样,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也不能像鲁莽的破坏者一样,对其全盘否定。而应像一位智慧的工匠,运用锐利的眼光和灵巧的双手,挑选出精华,剔除糟粕,让传统文化这座宝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