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docx
XXX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一、计划背景为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精神,本校作为乡镇小学,留守儿童占比高、监护人年龄偏大、离异家庭较多,学生心理健康易受隔代教育沟通难、亲子陪伴缺失、家庭结构特殊等因素影响。为守护学生心灵成长,结合xxxx-xxxx学年度校历与学生实际,特制定本计划,构建“学生-教师-家庭”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支持体系。二、工作目标精准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完成特异体质、暑期返校后心理问题双重排查,建立动态心理档案。丰富学生心理健康活动,通过知识宣传、特色活动,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关注特殊家庭学生需求。强化教师心理支持力,开展教师培训、班主任专项培训,提升心理教育实操技能。深化家校协同,针对乡镇家庭特点,优化沟通方式,引导家长参与心理育人。三、具体举措(一)学生心理排查与档案建设1、特异体质与心理隐患双排查(9月上旬):(1)特异体质排查:联合校医、班主任,逐班开展特异体质学生信息采集。设计特异体质学生登记表,涵盖疾病名称(如哮喘、癫痫等)、日常服药情况、运动及活动禁忌(如能否参与剧烈体育课程、集体户外拓展)、紧急联系人及电话。通过班会宣读填写说明,班主任一对一指导填写,确保信息准确;校医汇总后,与班主任协同建立“特异体质学生关爱台账”,明确课堂活动、校园生活中的特殊照料要求。(2)暑期返校心理筛查:针对乡镇学生特点,定制心理健康筛查工具。在通用心理量表基础上,融入“与爷爷奶奶沟通是否顺畅”“爸妈不在家时的情绪变化”“对家庭结构的感受”等本土化问题,形成简易问卷。利用开学首周班会时间,班主任组织填写,心理老师当天回收、连夜分析,对筛查出有明显孤独感、情绪低落、厌学倾向的学生,标记为“重点关注对象”,2个工作日内与班主任联合开展首次谈心,初步了解情况,建立“一人一策”心理档案,记录学生基本信息、心理问题表现、初步干预计划。2、动态心理档案管理:心理老师每周梳理班主任反馈的学生日常表现(如课堂发言积极性、作业完成状态、与同学互动情况),每月结合阶段性测评(如学科小测后的情绪反应),更新心理档案。针对留守儿童、离异家庭学生,每两周主动与班主任沟通,跟踪心理变化,调整干预策略;每学期末对档案进行系统整理,为下学期心理工作提供依据。(二)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设计1、心理知识宣传普及:(1)主题板报与校园广播(每月1期):主题板报:每月确定1个心理主题(9月“新学期,心适应”、10月“情绪小管家”、11月“亲情暖人心”、12月“抗挫小勇士”),心理老师提供内容框架(如9月包含“和新老师同学打招呼的小技巧”“缓解开学焦虑的3个方法”),美术老师指导学生绘制。针对乡镇学生生活,融入留守儿童与祖辈互动、田间地头解压场景等插画,让内容更贴近实际。每月第1周完成更新,心理老师组织班级代表参观,开展“板报里的心理智慧”分享会,加深理解。校园广播“心灵树洞”:每周二、四午休前10分钟播出,设置“故事分享”(如讲述乡村孩子克服孤独、乐观生活的真实案例,可邀请本校毕业生录制音频)、“心理妙招”(如教学生用“深呼吸数数法”缓解和爷爷奶奶顶嘴后的愧疚情绪)、“提问信箱”(学生匿名投递心理困惑,心理老师用方言化、接地气的语言回复)板块。开播前,心理老师在班级征集故事、问题,确保内容贴合乡镇学生需求。心理漫画手册发放(10月):心理老师联合美术老师、语文老师,创作以乡镇学生生活为背景的心理漫画手册。内容涵盖“如何和爷爷奶奶好好说话”(设计祖孙因看电视节目起争执,用“先倾听再表达”化解的情节)、“爸妈不在家时的情绪调节”(展现学生通过写日记、帮祖辈干农活转移思念的场景)、“离异家庭的我也很棒”(描绘孩子发现单亲妈妈辛苦付出,学会自我肯定的故事)等。10月中旬发放到班级,班主任利用班会开展“漫画里的成长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漫画情节,分享自身经历,心理老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提炼心理应对方法。(2)特色心理活动组织:“我的家”主题心理绘画(9月下旬):9月第3周启动,班主任在班会课说明活动目的(用绘画表达对家庭的感受,不论家庭结构如何,都值得被看见)O留守儿童可描绘与父母视频通话、回忆一起干农活的画面,离异家庭学生可创作“理想中的家”或“妈妈/爸爸陪我做的一件事”。绘画完成后,班级内设置“家庭画廊”,组织学生自愿分享作品背后的故事,心理老师针对特殊家庭学生作品,给予共情式回应(如“你画里和爸爸通话的场景,能感受到你很想念他,这种想念也是爱的体现”),引导学生接纳家庭现状,发现家庭中的积极情感。(3)“隔代趣味运动会”(11月中旬):11月第2周举办,提前2周通过家校联系栏、电话通知邀请祖辈参与。设计“祖孙接力运粮”(用竹筐模拟运粮,考验祖辈与孩子配合)、“默契猜词”(祖辈比划乡镇生活词汇,孩子猜,如“插秧”“喂鸡”)、“祖孙同心跳大绳”等适合高龄监护人参与的项目。活动中,每完成一个项目,设置“情感分享卡”环节,让祖孙互相说一句鼓励或感谢的话,心理老师现场抓拍温馨瞬间,活动后制作成纪念相册送给参与家庭。同时,在活动区域张贴“隔代相处小妙招”展板(如“多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故事,能学到好多经验”),强化代际情感联结。(4)“情绪漂流瓶”活动(12月):12月第1周在校园设置“情绪漂流站”(可利用闲置书吧角落,摆放带有乡村元素装饰的漂流瓶、信纸)。心理老师向学生说明规则:写下烦恼、困惑投入“瓶子”,每周五下午心理老师开启“漂流瓶”,针对留守儿童、离异家庭学生问题,用手写回信(内容包含共情话语、简单可行的方法,如“你说想爸妈时很孤单,试试每天给他们画一幅小画,晚上和爷爷奶奶分享,就像爸妈在身边听你说话啦”),放入“回音瓶”;每周一课间,学生可到漂流站取回信。同时,设置“阳光漂流瓶”,鼓励学生写下开心事、解决烦恼的小成功,供大家随机抽取,传递积极情绪。(5)特殊群体关爱行动:建立留守儿童、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帮扶结对"机制。心理老师与班主任共同梳理名单,按照“1名心理老师+1名班主任+5-8名学生”组建帮扶小组。每周开展1次一对一谈心(心理老师侧重情感支持,班主任侧重生活关怀),每月组织1次小组团辅(如“我们的小美好”分享会,让学生轮流分享“今天帮奶奶捶背,她笑了”“爸爸寄来的新文具”等生活小事,引导发现积极面)。心理老师为每个小组定制“关爱记录卡”,记录谈心内容、学生变化,持续弥补特殊家庭学生情感支持缺口。2、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培训:(1)教师心理赋能培训(9月中旬、11月下旬):首期培训(9月中旬):主题“乡镇学生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心理老师提前收集本校留守儿童、离异家庭学生典型案例(隐去个人信息),制作PPT。培训中,结合案例讲解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行为表现(如课堂上突然沉默、课间独自发呆)、隔代教育下学生的沟通障碍(祖辈“重温饱轻心理”的养育特点);通过情景模拟(如“学生因爸妈没回家过中秋发脾气,如何沟通”),让教师练习“先共情感受,再引导表达”的沟通话术,提升识别与回应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第二期培训(11月下旬):主题“教师自身压力调节与积极心态营造”。针对乡镇教学工作压力源(如交通不便、家长配合度低、教学任务重),心理老师引入“压力气球”“情绪树洞”等概念,传授“5分钟呼吸放松法”“教学压力转化为成长动力”的思维转换技巧。邀请本校优秀教师分享压力调节经验(如利用课间和学生一起做简单农活解压),组织教师分组讨论“适合乡镇校园的解压方式”,形成“教师压力调节锦囊”,后续张贴在教师办公室,方便随时查阅。(2)班主任专项工作坊(每月1次):每月第4周开展,聚焦“特殊家庭学生心理辅导实操:观察技巧培训:教班主任通过“三看”识别学生心理异常:看作业本(字迹突然潦草、错题增多,可能是情绪波动)、看课堂互动(从积极发言变沉默,或突然挑衅同学,需关注)、看课余状态(以往爱跳绳,突然躲角落,要留意)。结合本校学生案例,让班主任分组练习“从日常细节找心理信号”,提升观察敏锐度。沟通策略教学:针对与高龄监护人沟通难问题,传授“电话沟通+上门家访”双轨话术。电话沟通时,用“大爷,您家孩子最近在学校可懂事了,就是我发现他(说一个小优点+一个小观察),想听听您咋看”开场,拉近距离;上门家访时,带些学生在校小作品(如绘画、手工),先聊“孩子在家帮您干啥活,真孝顺”,再自然切入心理话题。组织班主任角色扮演,模拟沟通场景,互相点评优化话术。案例研讨分享:每期选取1-2个特殊家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如“留守儿童因父母爽约视频通话,连续3天不说话”),班主任分组研讨干预方案,心理老师点评指导,提炼可复制的方法(如“联系父母录制道歉+鼓励视频,联合祖辈举办'惊喜视频会),沉淀实践3、家校协同心理育人:(1)分层家长会与线上课堂(10月、12月):专场家长会(IO月中旬):分“留守儿童专场”“离异家庭专场”召开。留守儿童专场,心理老师讲解“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隔代教育中如何给孩子心理支持”,播放其他乡镇学校“留守儿童与父母定期书信交流,心理状态改善”的案例视频;现场演示“低成本心理互动”,如“每天睡前和孩子通电话,分享'今日最开心的一件小事',5分钟就能增进情感”。离异家庭专场,聚焦“离异后孩子的情感疏导”,邀请心理专家(可通过线上连线)讲解“如何向孩子解释家庭变化”“避免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分享“单亲家庭孩子参加亲子活动(祖辈+孩子),重建安全感”的经验。线上心理微课(12月下旬):通过学校公众号推送系列微课,涵盖“如何和孩子谈爸妈外出打工”(教家长用“爸妈出去是为了让咱们生活更好,但对你的爱一直都在”等话语,搭配孩子感兴趣的小承诺,如“攒够XX钱就给你买心仪的礼物”)、“离异后孩子情感疏导三步法”(承认孩子的难过、强调爸妈仍爱他、一起规划新家庭日常)等内容。考虑高龄监护人使用习惯,微课设置“方言语音讲解+图文步骤”,每节5-8分钟,方便家长随时学习;推送后,班主任电话回访部分家长,了解学习效果与困惑,反馈给心理老师优化后续内容。(2)“家长心理观察员”培育(11月启动):招募与培训:11月第2周,通过家校联系栏、班级群发布招募令,优先招募特殊家庭监护人。培训分两部分:一是“心理观察基础”,教家长识别孩子情绪异常信号(如突然不爱吃饭、晚上频繁惊醒、对以往喜欢的事没兴趣);二是“反馈与沟通”,指导家长用“孩子最近XX时候,看起来不太高兴,老师您觉得咋回事”的句式,向班主任、心理老师反馈。培训采用“线下集中+线上回看”形式,制作简洁明了的培训手册(配插画、大白话说明)发给家长。实践与反馈:家长每月至少反馈1次孩子心理观察情况,心理老师建立“家长观察员反馈台账”,对有效反馈(如发现孩子因父母寄来的衣服不合身而委屈),及时联合班主任干预(联系父母沟通、心理老师谈心);每季度召开“家长观察员交流会”,邀请表现优秀的家长分享经验,给予“心灵守护之星”小奖状(用乡镇特色材料制作,如秸秆贴画奖状),激励更多家长参与,构建家校心理监测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