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任驻村第一书记座谈会发言稿.docx
2025年新任驻村第一书记座谈会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是刚刚到岗的驻村第一书记XXX,很荣幸能在这个座谈会上分享我的初任思考。站在XX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我的心情既激动又忐忑一一激动的是能投身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忐忑的是如何接过前任的接力棒,在黔山深处交出一份合格答卷。今天,我想结合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和XX农村工作实际,从三个维度汇报我的驻村思路。一'叩问山乡:在政策落地与民情对接中找坐标初到村里的那个清晨,我在村头遇见背着竹篓的王阿婆。她指着地里刚冒芽的辣椒苗说:”书记啊,这新种子说是能抗冰雹,可咱这石头缝里的苗,能经得起几场暴雨?”这句话像颗石子,在我心里漾开层层涟漪一一省委一号文件里”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部署,在这片喀斯特山地该如何生根?XX的山地特征决定了驻村工作必须有“立体思维”。在深入学习省委”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要求时,我特别注意到文件中”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的表述,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计划用三个月时间,像锦屏县茅坪村肖晨书记那样,走遍全村458户农户,用笔记本记下每家的“三土资源”(耕地、林地、宅基地),绘出一张”山地资源禀赋图”。尤其要摸清适合发展”8个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地块一一看看哪些坡地适合种辣椒,哪些林下能育天麻,哪些水源适合养肉牛,把省委确定的肉牛、茶叶、辣椒等产业规划,精准落实到每一寸山地。政策落地需要“翻译”能力。我注意到木岗冲村把电商培训转化为“700万销售额”的案例,关键就在于将抽象政策变成了具体行动。我打算把"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与村民需求结合起来一一清理乱堆乱放时,同步规划柴火堆放区;推进改厕改圈时,借鉴大桥村经验,用“三改三清”的通俗表述,让群众明白”改的是设施,提的是生活”。就像老蔑匠编竹篮,要把政策的经纬和乡土的韧性编织在一起,让”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的目标,在村里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二'锻造链条:在产业增值与市场突围中谋突破上周参加县里的农产品产销会,听到一个令人揪心的故事:某村的优质刺梨因没来得及加工,烂在了地里。这让我深刻认识到,XX山地农业的短板不仅在种植端,更在产业链条上。省委一号文件强调”深入实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推动接二连三”,正是切中要害。我计划从三个环节破题:在生产端,推广”立体农业”模式,借鉴沿河朝阳村”空中挂果、地上长瓜、地下种药”的经验,利用海拔落差发展复合种植,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在加工端,争取资金建小型农产品初加工车间,就像木岗冲村那样,让鲜椒从1.5元/斤的收购价,变成8元/斤的糟辣椒制品;在销售端,构建"传统渠道+电商直播”的立体网络,既对接农贸市场,又学习XX电网公司驻村干部的做法,化身”带货官”,让村里的土蜂蜜、香菇通过“数智黔乡”平台走向全国。品牌建设是突围关键。贞丰县小灰粽的案例给我很大启发一一他们通过制定全省首个布依团体标准,让传统美食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还吸引了上岛咖啡这样的企业合作。我村的布依族刺绣和古法红糖也有独特优势,下一步要像打造"贵天麻”产业集群那样,申请地理标志认证,开发”非遗+文创”产品,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特别要抓住省委实施电子商务发展“十百千万”工程的机遇,培育本村的“黄兴式”电商带头人,让山货真正实现”从地头到云端”的跨越。三'焙热民心:在传统延续与现代治理中聚合力驻村首月,我遇到一个“矛盾焦点”:年轻人想拆老祠堂建篮球场,老人们却守着祠堂掉眼泪。这件事让我思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省委一号文件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中特别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这正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我打算借鉴肖晨书记”张开嘴迈开腿记好本”的“笨办法”,先把村情民意摸透一一不仅要记清每家的人口、收入,更要记下他们的文化需求和精神期盼。就像贞丰县把灰粽制作变成文化传承那样,我们可以把老祠堂改造成”布依文化传习所",白天教年轻人学刺绣、做红糖,晚上组织“政策夜校”,用"山歌+政策”的形式,解读省委关于“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的部署,让群众明白”抓两头带中间”就是要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人居环境整治是聚民心的好抓手。我将以“两清两改两治理”为切入点,先从清理村口的臭水沟做起,发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像大桥村那样,通过环境改善激发内生动力。同时要建好“村规民约”这把尺子,对垃圾分类、庭院美化等事项制定量化标准,每月开展“和美家庭”评选,把省委要求的”健全基本医保参保长效机制”推进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等民生政策,转化为群众可感知的幸福增量。结语:做黔山上的“新竹"同志们,站在新的起点,我常常想起初到XX时看到的景象:石缝里长出的新竹,根系紧紧咬住岩壁,竹梢却努力伸向阳光。这多像XX农村的发展态势既有喀斯特山地的制约,更有向上生长的力量。作为新任职的第一书记,我愿做这样一株“新竹”:以“竹根”的坚韧扎根基层,把省委”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转化为走村串户的脚印;以“竹节”的清醒把握规律,在发展特色产业时,既遵循”8个优势产业”的规划,又尊重农户的意愿;以“竹叶”的生机拥抱创新,像木岗冲村那样,用电商思维打开山货销路,让“贵”字号品牌香飘万里;以“竹竿”的挺拔坚守初心,始终牢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嘱托,在黔山深处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驻村答卷。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