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村级纪检监督具体化常态化调研报告.docx
关于推进村级纪检监督具体化常态化调研报告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是XX省委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重大基础性改革,“两项改革”激活乡村治理“一池春水”,取得了“减量提质”的积极效应。去年7月,省委书记在XX县蹲点调研时强调,做深做实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推动改革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让基层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一年来,在县委的领导下,县纪委监委深入村(社区)走访调研,同组织、民政、财政等部门密切会商,邀请乡镇、村(社区)干部、党员群众代表研讨交流,通过“抽丝剥茧”,摸排情况、检视问题、研究对策,编印了村级纪检组织履职一本通(试行),并在此基础上经过选点试行、总结完善、全面推广,探索实施了“431”村级纪检监督机制,着力推进村级纪检监督具体化常态化。一、动因分析:净化乡村治理“一池春水”(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从XX来看,全县有基层党组织25XX个,党员XX230人,其中村(社区)党员48542人,占总数的76.77%。20xx年,全县各级纪检监察组织查处党员干部246人,其中村(社区)党员干部180人,占73.17%。可见,农村党员基数庞大,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任务艰巨。加强村级纪检监督,有利于加强对村(社区)党组织、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压实在基层、要求落实到基层、效果体现在基层,推动基层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厚植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二)做好镇村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XX省委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的演进方向和规律,以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两项改革”推动乡村治理提能增效,激活了乡村治理“一池春水”,而村级监督就是净化水质的“清道夫”。XX县是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两项改革”前,全县有乡镇XX个、建制村XX个,分别居全省第3位和第2位,小而密的情况较为突出。通过“两项改革”,全县乡镇、建制村分别减少30个、549个,减幅达47.6%、58.9%,镇村平均面积和户籍人口均实现“双倍增”。同时,全面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集体经济负责人”一肩挑”,“两委”交叉任职,全县村级常职干部减少1869名,减幅达49.9%,村(社区)干部人数减半。“两项改革”在管辖范围上做“加法”,在干部数量上做“减法”,一方面乡村治理结构取得“减量提质”的积极效应,另一方面村(社区)干部的权力也更加集中。正如孟德斯鸠所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就容易导致腐败和专权,高度集中的权力一旦失衡,村民自治变村官专治的风险非常大。(三)推动村级纪检监督能力提升。“两项改革”后,XX县设462个村(社区)纪检组织,有纪委书记240名、纪检委员222名,其中50岁以上占37.2%,本科学历占1.5%。年龄较大、学历不高,再加上全部都是第一次接触纪检工作,还有的甚至没有村(社区)工作经历,他们对村级权力运行流程不熟悉,对村级纪检监督干什么、怎么干更是缺乏清晰的认识。我们还发现,面对新成立的村级纪检组织,因为没有系统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指导工作,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乡镇纪委书记也感到无从下手,基本是县上安排做什么就要求村级纪检干部做什么,依葫芦画瓢、见子打子,工作没有计划性、前瞻性,村级纪检干部更是一脸懵。三元镇社区纪委书记提出的疑问,就反映了村级纪检干部共同的困惑,”社区准备把管辖范围内的河道垃圾清理了,以免下大雨把河道堵塞,河水淹没街道。以往这些事情都是交给'居民议事小组'进行监督,现在我当纪检干部了,应不应该参与其中进行监督?又该怎么监督?”二'实践探索:“431”村级纪检监督机制(一)量身定制四套清单。面对“两项改革”后村级权力较以往更集中的新形势,坚持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从村级权力事项入手,明确监督延伸到组,将村级纪检监督的范围圈牢、内容厘清,解决“干什么”的问题。分级调研,力求严密性。县纪委监委到芦溪镇高棚村蹲点调研,并派出业务骨干组成三个调研组深入村(社区)实地走访调研,广泛征求县级职能部门意见,多次召集镇村干部研究讨论,全面掌握村级权力事项和村级监督的一手资料。分类细化,突出操作性。对调研成果进行“解剖麻雀”,区别村、社区不同职能职责,将村级事项梳理为党务、村(居)务、财务3个大类,并细化到政治思想、组织制度、纪律作风、工程建设、政策保障补贴、“三资”管理、收费等具体工作方面,制定村级纪检组织日常监督清单村(村级事项)社区纪检组织日常监督清单(社区事项)。分层设计,实现针对性。推动监督延伸到村(居)民小组,单列组务、财务2个大类组级事项,细化工程项目、“三资”管理、收费等5方面监督事项,制定村级纪检组织日常监督清单村(组级事项)社区纪检组织日常监督清单(组级事项),实现村级纪检监督全覆盖。四套清单内容全面、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一个监督事项都经过反复研讨、仔细推敲,突出了对关键环节、风险点位的有效监督,即便对村组工作不熟悉的新任纪检干部,也能够对照清单顺利开展监督、发现问题。20XX年6月的一场暴雨过后,灵峰村一组的双龙桥被冲毁,六组水渠垮塌严重,村里的饲料厂排水将附近村民几十亩庄稼淹没。刚刚履职不到半年的灵峰村纪委书记对照日常监督清单,对受灾情况进行登记、上报,实时跟进监督。垮塌的水渠修复方案很快达成共识,由当地种植企业出资4500元,村委会出资3500元,村民出工出劳重新修缮。饲料厂水淹村民庄稼纠纷顺利达成补偿协议,共计赔偿村民损失3万余元。(二)科学分设三本台赈。从规范监督流程发力,绘制村(社区)权力运行流程图,制定村(社区)纪检组织日常监督流程图,指导村级纪检组织对照权力运行流程、日常监督流程,实践运用四套清单开展监督,汇总形成监督台账问题整改台账社情民意收集台账三本台账,动态跟进监督全过程。三本台账划定监督路线。村(社区)纪检组织逐项对照日常监督清单,对当月实际发生事项进行实时监督,形成监督台账。对监督发现的问题,村(社区)纪检组织每月向村(社区)“两委”反馈并报乡镇纪委,同步跟踪督促问题整改,形成问题整改台账。村(社区)纪检组织不定期、突击式走访、座谈党员群众,到田间地头、群众家中去倾听群众心声、收集困难问题、征求意见建议,形成社情民意收集台账,从中找准监督点位,及时向村(社区)“两委”反馈并跟踪收集办理结果,督促村(社区)“两委”主动作为。“互联网+”打造阳光监督。以“清风肃纪正风护航”六大行动为契机,借助“村级事务大公开”专项行动,督促主责部门健全完善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并将三本台账纳入公开范围,全面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同时,在“阳光XX”微信小程序增设“阳光监督”模块,县乡两级纪委入驻管理,乡镇纪委每月准时录入各村(社区)问题整改台账社情民意台账,方便群众随时随地“掌上”查看本村工作情况。同时,群众还可使用“我要点评”“一键举报”等功能,实现“指尖上”的监督。三本台账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互联网+”模式借力于技,既解决了村级纪检监督“怎么干”的问题,又充分发挥了群众监督的作用,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干群关系更加紧密。卢桥村纪委书记走访收集社情民意时,群众反映“家里的水管老是不出水”,他立即进行登记,并组织村纪委调查原委。在发现本村马家母倒虹管因年久失修发生渗漏,导致水压不足无法供水后,村纪委及时研究处理意见并向村“两委”反馈,最终争取到3.6万元项目资金更换新的波纹管,保障了群众的用水需求,群众对此交口称赞。(三)定期开展一次评比。四套清单解决了“干什么”的问题,3本台账明确了“怎么干”的问题,而一次评比则是检验机制,以确保前面的监督工作能够“干得好”。每月“赛场练兵每月开展一次交流评比,由乡镇纪委集中组织村(社区)纪检组织“同台竞技”,通过自评自述、互学互看、互评互助的方式,交流评比当月监督工作情况,为村级纪检监督精准“把脉”。同时,强化结果运用,对各村日常监督工作进行量化打分,按程度对排名靠后的村级纪检组织分别进行业务指导、谈话提醒、通报批评,排名靠前的在评先评优、年终考核等方面优先考虑,切实发挥以评促学、以比促改的作用,确保村级纪检监督“干得好”。对口“提级监督”。为了拓展评比影响力,让每月一次的评比走到群众身边,实现社会效应。县纪委监委建立“委领导、室联系、人共用、事协办”的协作指导督促机制,各纪检监察室与乡镇纪委分区协作、对口联系、动态监督、交叉联动,统一调度纪检力量开展“提级监督”,不定期抽查村级纪检监督情况,深入村组听取群众意见,及时向乡镇和村(社区)进行反馈,压紧压实乡镇党委主体责任、乡镇纪委监督专责。一次评比实现了县乡村三级贯通融合、协调协同,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纪检监督格局,推动了主体责任和监督专责在群众身边落地落实。我们将四套清单、三本台账归集整理,配套制定XX县村(社区)组织和干部工作职责学习制度行为规范考核管理办法等6项制度,汇编形成XX县村(社区)纪检组织履职一本通(试行)作为指导用书,结合“431”村级纪检监督机制,分层分类进行了全覆盖培训、“手把手”指导,为村级纪检监督导航赋能、开山引路,基本实现了监督体制从弱到强、监督机制从粗到细、监督责任从虚到实、监督力度从浅到深、监督效果从差到优的飞跃,让监督在基层治理的末端发力终端见效,更好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20XX年3月以来,XX县纪委监委收到信访举报139件,同比下降XX.03%;检举控告92件,同比下降70.23%。2020年全县村(社区)干部受党纪政纪处分110人,20XX年“431”村级纪检监督机制实施后,全县村(社区)干部受党纪政纪处分仅12人。5个月时间里实现了信访举报、检举控告“双下降”,受处分干部比例“断崖式”减少。三、对策思考:推动村级纪检监督具体化常态化(一)明确职责定位,确保村级纪检监督站位准。综合考虑“两项改革”后出现的新形势新任务,着力提高村级纪检监督工作需要和具体实践的可行性,进一步明晰、细化村级纪检组织的职责定位,逐项梳理村级纪检监督对象、事项、流程,收集整理相关政策规定供村级纪检干部履职参考,围绕“干什么”“怎么干”,列出村级纪检组织日常监督清单,组织编写履职手册、常用法规,全覆盖配备到县、乡、村三级纪检干部手中,为村级纪检组织履职尽责提供简单易懂、操作性强的业务指导用书,把准村级纪检监督的站位,切实发挥其在村级党务、财务、村务、上级委托或交办等事项的监督能力,确保村级纪检监督精准有效。(二)提升履职能力,确保村级纪检监督力量强。“431”村级纪检监督机制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监督事项把握不准、清单记录不规范、监督流程缺失等问题比较突出,反映出村级纪检监督能力不足的问题。对此,我们建议进一步健全村级纪检组织培训、轮训、日常学习和业务指导制度,定期组织村(社区)纪委书记、纪检委员到乡镇纪委、县纪委接受轮训I,探索建立县纪委、乡镇纪委与村级纪检组织的交流协作机制,加强业务指导。同时,还要加强法律法规、“三资”管理、惠民政策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帮助村级纪检组织更好地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作用,推动问题在一线发现、在一线解决。(三)健全工作机制,确保村级纪检监督措施实。总结我县村级纪检监督的经验做法,其中关键就是探索实施“431”村级纪检监督机制。要推动村级纪检监督具体化常态化,需要形成一套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因地制宜研究操作实施办法,根据村级权力运行流程,制定针对性的村级纪检组织日常监督流程,对照日常监督清单,实行台账式管理,并将村级纪检监督延伸到组,实现全覆盖。可以采取片区协作、交叉评比、动态监督等方式,配套完善上级纪委推动村级纪检组织履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