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选址时应考虑哪些重要因素.docx
海上风电选址时应考虑哪些重要因素风电场作为可持续能源发展的重要支柱,其建设与布局至关重要。风电场选址是决定项目能否成功运营、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的核心环节。从决定发电效能的经济性因素,到关乎周边生态与居民生活的环境影响因素,再到必须警惕的气候灾害因素以及对电网稳定运行有重要作用的动态影响因素,每一方面都犹如精密仪器中的关键零件,共同影响着风电场的选址决策。1、经济性因素(一)风能特性:风能特性是决定风电场经济性的关键因素之一。1首先是风速,较高的平均风速意味着更多的风能资源可被利用。一般来说,年平均风速在6-7米/秒以上的区域是比较理想的风电场选址地点。例如,在我国的内蒙古部分地区,年平均风速可达7-8米/秒,那里的风能资源丰富,能为风电场带来较高的发电效益。风的稳定性也至关重要。稳定的风向和风速可以使风机更高效地运行。如果风向频繁变化,风机需要不断调整叶片角度,这会降低发电效率并且增加设备的磨损。风功率密度也是衡量风能质量的重要指标。风功率密度高的地区,单位面积内可获取的风能更多,在相同的装机容量下能够产生更多的电能。装机成本涵盖了风机设备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安装成本以及基础建设成本等多个方面。风机设备的选型会直接影响采购成本,不同型号、不同功率的风机价格差异较大。例如,大型高效的风机可能每千瓦的设备成本在几千元,而小型风机成本相对较低,但发电效率也会较低。运输成本与风电场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如果选址在交通不便的山区或者偏远地区,大型风机部件的运输难度会增加,运输成本也会大幅上升。安装成本包括吊装风机、连接电气设备等环节的费用。基础建设成本则取决于地质条件,在软土地质区域,需要更复杂的基础结构来确保风机的稳定性,这无疑会增加建设成本。2、环境影响因素(一)噪声风机运行时会产生一定的噪声。噪声的大小和传播范围与风机的型号、转速、叶片设计等因素有关。在选址时,需要考虑到周边居民点、学校、医院等敏感区域的距离。一般来说,风电场边界距离居民点至少应保持几百米以上的缓冲距离,以确保噪声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例如,在一些欧洲国家,对风电场噪声的限制非常严格,要求风机在正常运行时,在距离居民点一定范围内的噪声不得超过规定的分贝值,否则会面临整改甚至关闭的风险。风机中的电气设备和输电线路会产生电磁干扰。这种电磁干扰可能会对周边的通信设备、广播电视信号等产生影响。因此,在选址时要对周边的通信基站、广播电视塔等设施进行评估。避免在电磁敏感区域建设风电场,或者采取有效的电磁屏蔽措施,减少电磁干扰的影响。(三)微气候和生态影响风电场会对局部微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风机的存在会改变气流的运动,可能导致局部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变化。从生态角度看,风电场建设可能会影响鸟类的迁徙路线和栖息地。一些鸟类可能会因为风机的阻挡而改变飞行路径,甚至发生碰撞事故。同时,风电场的建设也可能会破坏地表植被,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在选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尽量避开生态脆弱区域和鸟类迁徙通道。3、气候灾害因素(一)结淞在寒冷地区,结淞现象可能会对风机造成严重的影响。当风机叶片表面结淞时,会改变叶片的气动外形,增加叶片的重量和阻力,降低风机的发电效率。严重的结淞还可能导致叶片损坏,甚至风机倒塌。因此,在易发生结淞的地区选址时,要考虑采用具有防结淞功能的风机或者采取相应的除淞措施。对于沿海地区,台风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可能会对风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在台风频繁光顾的地区,风电场的风机需要具备更高的抗风强度。这就要求在选址时,要对当地的台风历史数据进行详细分析,评估风机的抗台风能力是否能够满足要求。同时,也可以考虑通过合理的布局,如采用分散式布局,减少台风对整个风电场的集中破坏。(三)空气盐雾、风沙腐蚀在沿海和风沙较大的地区,空气盐雾和风沙腐蚀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盐雾中的盐分和风沙中的颗粒物会对风机的金属部件产生腐蚀作用,缩短风机的使用寿命。在这些地区选址时,要选择具有良好的防腐性能的风机设备,并且要考虑到设备的维护和更换成本。例如,在海边建设风电场,需要采用特殊的防腐涂层来保护风机的塔筒、叶片等部件。4、对电网的动态影响因素风电场的输出功率具有波动性,这是由风能的间歇性决定的。当大量风机接入电网时,会对电网的频率、电压等参数产生动态影响。在选址时,要考虑风电场与电网接入点的距离和电网的承载能力。如果距离过远,输电线路的损耗会增加;如果电网承载能力不足,可能会导致电网电压波动、频率不稳定等问题。风电场的无功功率特性也会对电网产生影响。风机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的无功功率,这可能会导致电网的无功平衡受到破坏。因此,在选址时要综合考虑风电场的无功补偿措施,确保电网的稳定运行。例如,可以在风电场内安装无功补偿装置,或者通过与电网的协调控制,实现无功功率的合理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