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地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docx
推动地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当前,智能网联汽车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和技术突破的焦点。秉持产品主体多元、科技创新程度高、囊括范围广的核心特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各地方政府战略性布局的“一号产业”。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结合当前国内重点地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格局和存在核心问题,并提出可供借鉴的三项发展建议,期望对有关单位有所启示。【关键词】智能网联汽车创新融合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当前,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赛道。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近40个城市提出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各地方政府战略性布局的“一号产业”。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格局突破领域开拓,加快高技术产业向汽车领域延伸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纳入我国顶层规划,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软件开发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地区,依托企业基础、创新资源、营商环境等产业基础优势,加快产业创新融合,逐步向关键技术开发、核心零部件制造等智能网联汽车重点环节布局。比如,深圳市设置专项资金奖励鼓励高技术企业与整车制造企业合作,参与车规级零部件开发,并支持整车制造企业与自动驾驶系统解决方案等高技术企业联合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前装技术研发。苏州市设立天使投资奖励补贴、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优化科技研发服务,完善智能网联汽车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技术研发企业与人才资源优势,布局智能汽车、基础支撑、信息交互等智能网联汽车核心环节,基本覆盖自动驾驶算法、激光雷达、高精地图、高级辅助驾驶等细分领域。凄续转型升级,推动传统汽车核心产业转型升级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成为传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趋势,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成为传统汽车产业基地的“一号发展工程”。比如,上海市挖掘现有企业资源,发挥主机厂牵引作用,跟踪了解重点企业供应链资金链情况,推动汽车底盘、转向系统等传统汽车零部件器企业转型升级,推进自动驾驶科技、汽车运营、汽车软件、芯片制造、汽车设计、整车制造等领域创新融合。重庆市依托传统汽车产业“1+100+1000”优势集群,加快向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转型升级,致力于建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郑州市将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提档升级的优先方向,以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重点,构建“汽车+”新型汽车产业生态体系。武汉市通过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丰富场景应用示范,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增加产业发展动能。淄博市加快推进轻型载货汽车、低速载重汽车、专用汽车、电动汽车等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化,推动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崭新产业加速融合,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及产业化高地。破局前瞻部署,开辟新赛道重塑产业发展格局新一轮技术革命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创新发展带来新机遇。结合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融合属性,部分省市将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工业经济新增极的重要手段。比如,海南省充分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积极谋划、趁早布局车联网产业,以研发制造、测试服务、商业化探索为主线,构建海南省车联网产业完整产业生态系统。湖州市依托数字产业基础,推动“北斗及地信+车联网”跨界融合应用,推进空天一体化,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创新,培育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数字服务。鄂尔多斯市依托能源主导产业基础,充分发挥绿电能源优势,打造以康巴什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为核心,多样化应用场景为支撑的“1+N”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布局,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培育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国家顶层设计和地方政策红利加速我国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围绕车路云一体化“中国方案”,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产品架构、研发模式、测试办法、商业模式等多方位实现创新发展,但是聚焦产业链构建,在跨界协同、技术创新、配套支撑等方面仍存在矛盾和问题。跨界协同问题:智能网联汽车是汇聚整车零部件、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能源储存、可再生能源等信息物理系统,但各领域向单车智能、智能座舱、网联赋能、车联网服务、支撑平台及开发应用等重点环节延伸过程中,存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理念和技术路线缺乏共识,跨界融合特征认识不足,共性技术标准不统一,导致产业链断链现象严重,产业协同联动性不强,上下游衔接不畅,并存在同质化竞争。技术瓶颈问题: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是传统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顺应新时代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必经之路,汽车技术研发重心正在从车身、底盘、电气、内饰等向环境感知系统、智能决策系统、线控执行系统、通信系统、基础支撑技术等领域转移。部分以传统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制造为主的地区,在芯片、传感器、软件开发等高精尖领域存在科技创新人才储备不足,技术研发水平不高,创新资源沟通不畅等问题,阻碍了传统汽车产业的智能网联转型。产业配套问题:部分地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与本地优势产业的协同联动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单一环节重大项目或企业产业带动能力较弱,加之智能网联汽车部分领域供应链区位关联特征不强,生产组装、检验检测等重点环节呈现上游供应端、下游应用端“两头在外”的特点,产业发展存在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的风险。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建议规划先行,构建区域联动产业发展机制联合周边地区主管部门,建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联合领导小组,结合自身产业基础优势,共同制定区域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找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区域性战略定位,细化区域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全景图,明确自身在网状结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功能定位,推动传统汽车及零部件配套加快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并以企业供应需求和城市发展需要为导向,鼓励人工智能、互联网、信息通信、交通基础设施以及道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智能出行等行业向车规级芯片、车载高精度传感器、车载智能终端、智能操作系统以及系统集成整体解决方案延伸,以整车集成企业“大链主”为主干,发挥环境感知、决策控制、线控底盘、通信系统、云平台技术、基础支撑技术等“小链主”企业叶连作用,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树状”产业体系,构建上下游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创新协同,搭建产业生态创新融合体系围绕本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需求和技术短板,由政府部门统筹,依托龙头企业基础优势,激发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力,搭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创新平台,设立科技专项,向全国范围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发布科研攻关任务,以“企业出题,政府搭台,高校唱戏”的合作创新模式,开展符合本地企业需求和城市发展需要的智能网联技术创新。同时,鼓励高校针对本地智能网联汽车重点发展领域进行学科调整和新工科建设,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网-图-安”重点领域基础教学,解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属性特征与专业能力适配性问题。止匕外,优化智能网联汽车研究开发、科技评估、信息服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等科技服务政策,注重重大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牵引本地创新资源留用和吸引外部创新资源引进。人才驱动,强化产业创新发展内生动力强调以“用”为核心的“产学研用”创新体系,推动产教融合,加快攻关方向、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短板、生产工艺、市场需求深度结合,鼓励以校企双元教育体制培养智能网联汽车高技术人才。推进高校人才评价体制改革,将校企科技合作项目纳入高校智能网联汽车优秀人才评选机制中,弱化“参与”国家级、省级研究课题项目等人才评价标准,以科技成果“产出”为导向,将技术革新、生产实践、效率提升等作为高校人才评价中的核心影响因素。同时,明确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阶段,及时调整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结构,在注重国内国际领军人才引进的同时,完善中、初级人才评价体系,围绕技术型人才、工匠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等建立智能网联汽车人才信息库,针对全级别人才梯队制定人才发展政策,并从创新能力、业绩贡献、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对全领域人才进行定期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