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五育融合实施方案.docx
学校五育融合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为宗旨,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融合共进。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多元化的教育场景,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体验中提升综合素养,为其未来的成长和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领导机构成立五育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方案的规划、实施、监督与评估。1 .组长:校长职责:统筹协调五育融合工作的整体推进,调配各类资源,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2 .副组长:副校长职责:协助组长开展工作,具体负责各育工作的组织落实,及时反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3 .成员:德育主任、教务主任、体育教研组、音体美教研组、劳动教育负责人等相关人员。职责:分别负责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具体工作的策划、执行与日常管理,组织教师开展相关课程与活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与数据等。三、课程目标及基础保障(一)德育1 .项目名称:黎苗族非遗馆2 .教育目标:传承和弘扬黎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尊重、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通过文化的熏陶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黎苗族非遗项目的基本种类、历史渊源、制作工艺等知识;掌握至少一种非遗项目的简单制作技能,如能制作简单的黎锦图案或苗族银饰小挂件。(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观展示、聆听讲解、亲身参与体验等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学会运用多种方式收集、整理和分析关于非遗的信息。(3)核心素养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在传承非遗的过程中树立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 .基础建设:树人楼一楼东侧,面积150m2o场馆设置展示区、体验区、教学区等不同功能区域。展示区通过实物、图片、影像等形式展示黎苗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黎锦、1黎陶、苗族银饰制作等;体验区配备相应工具材料,让学生能亲身参与部分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教学区可供开展相关讲座、研讨等活动。采用黎苗族传统建筑风格与装饰元素,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4 .课程实施:每月安排1课时的非遗馆课程,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分层教学。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参观讲解:组织学生参观非遗馆的展示区,由专业讲解员或教师详细介绍黎苗族非遗项目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非遗有初步的直观了解。(2)体验式教学:在体验区,教师指导学生亲身参与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如教学生如何编织黎锦、制作苗族银饰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入了解非遗文化。(3)研讨活动:在教学区开展关于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研讨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面临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5.考核评价:(1)知识考核:通过书面测试、口头问答等方式,考核学生对非遗项目知识的掌握情况。(2)作品评价:对学生在体验区制作的非遗作品进行评价,从作品的工艺水平、创意等方面给予打分。(3)行为观察:在参观、体验和研讨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对非遗文化的尊重等行为表现,给予综合评价。(4)开展黎锦时装秀或民族文化节等比赛或评比。(二)智育1 .项目名称:Al科创课堂2 .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为学生提供接触前沿科技、开展科技创新实践的平台,以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机器人编程、3D打印、电子电路等相关科技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简单的科技创新作品,如编程控制机器人完成特定任务、设计并打印出简单的3D模型。(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制定实验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等科学探究方法。(3)核心素养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在科技创新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3 .基础建设:树人楼五楼,面积150m2o场馆配备先进的科技实验设备,如机器人编程套件、3D打印机、电子电路实验箱等;安装多媒体教学系统,方便教师展示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设置小组讨论区,配备可灵活组合的桌椅,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4 .课程实施课程设置:每周安排1课时的科创课堂课程,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每个项目周期为1周。教学方法如下:(1)项目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科技创新成果或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科技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导入项目。(2)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项目任务,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项目的设计、开发、测试等环节。(3)指导与答疑:教师在学生开展项目的过程中,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遇到的技术问题和困惑,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5 .考核评价:(1)项目成果评价:对学生完成的科技创新作品进行评价,从作品的创新性、实用性、技术难度等方面给予打分。(2)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参与度、团队合作精神、问题解决能力等表现,给予综合评价。(3)知识考核:通过书面测试等方式,考核学生对相关科技知识的掌握情况。(4)开展科技节活动或多种形式的科创比赛。(三)体育1 .项目名称:民族文体活动2 .教育目标: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承载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通过课程建设能让这些文化得以延续,避免其失传,使更多人了解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历史等。促进各民族学生交流:为不同民族的学生提供相互了解的平台,增进民族间的沟通与团结,打破文化隔阂。(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等,同时在参与过程中提升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2)过程与方法目标:挖掘和培育有潜力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人才,促进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创新与发展,推动整个体育事业多元化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掌握多种体育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3)核心素养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增强对体育的热爱之情。3 .基础建设:包括标准田径运动场、舞蹈室、练功房等。田径运动场设有塑胶跑道、足球场、跳远沙坑等标准设施;室内练功房、舞蹈室等,满足不同体育项目的开展需求。4 .课程实施。每月安排1课时的体育课程,为专项体育选修课。常规体育课主要教授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项体育选修课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一种或多种体育项目。教学方法如下:(1)讲解示范: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体育项目的基本规则、技术动作要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如何进行体育活动。(2)练习巩固:安排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巩固所学的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技能水平。(3)竞赛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民族文体活动,如珍珠球比赛、竹竿舞比赛、班级足球赛、班级篮球赛等比赛等,让学生在竞赛中提高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4)开展校园民族运动会或民族文体艺术节5 .考核评价:(1)技能考核:通过对学生所学体育项目的技术动作进行考核,评估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2)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体育课和体育竞赛中的参与度、表现等情况,给予综合评价。(3)健康指标评价:定期测量学生的身体各项健康指标,如身高、体重、肺活量等,评估体育课程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四)美育1 .课程名称:艺术工坊2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创造力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绘画、书法、手工制作、音乐等艺术门类的基本常识、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掌握至少一种艺术门类的基本创作技能,如能画出一幅完整的素描作品、书写一幅规范的书法作品、制作一件精美的手工艺品或演奏一首简单的乐曲。(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作品展示等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运用多种艺术元素进行组合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3)核心素养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让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3 .基础建设:树人楼一楼西侧,规划面积约150m2的空间。分为书画区、手工制作区、陶艺制作区等不同区域。书画区配备各类绘画工具、画架和书法工作室提供文房四宝等书法用具;手工制作区有丰富的手工材料和制作工具等,满足不同艺术门类的教学与实践需求。4 .课程实施。每周安排1课时的艺术工坊课程,根据不同艺术门类进行分类教学,可根据学生兴趣进行选修。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基础教学: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向学生传授绘画、书法、手工制作、音乐等艺术门类的基本常识、表现手法等基础知识,为学生的艺术创作打下坚实基础。(2)示范引导:教师通过自己的创作示范,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艺术元素进行创作,引导学生掌握创作技巧。(3)自主创作: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创作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5 .考核评价:(1)作品评价:对学生创作的艺术作品进行评价,从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创意、技巧等方面给予打分。(2)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参与度、想象力、动手能力等表现,给予综合评价。(3)审美素养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审美素养水平,如对不同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审美观点等。(4)开展艺术节或多种形式的文艺比赛或举办各类展览。(五)劳育1 .课程名称:兴国农场2 .教育目标: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和艰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常见农作物的种植知识、养殖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饲养方法;掌握基本的农业劳动技能,如耕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收割以及家禽家畜的饲养管理等。(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与农场的劳动实践、观察记录、小组合作等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学会根据农作物生长情况和动物养殖需求制定合理的劳动计划和管理方案。(3)核心素养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之情,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成就感;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3 .基础建设:学校自有土地,在原老校门处,面积约60Onl2。划分种植区、养殖区、农具存放区等。种植区根据季节种植各类农作物,如蔬菜、瓜果等;养殖区可饲养家禽、家畜等;农具存放区用于存放锄头、铲、水桶等常用农具。建设灌溉系统,包括给水系统等;可搭建简易大棚,用于保护农作物免受恶劣天气影响;设置休息区,配备桌椅。4 .课程实施.每2周安排1课时的思源农场课程,根据季节和农作物生长周期安排不同的劳动任务。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知识讲解:在劳动前,教师向学生讲解常见农作物的种植知识、养殖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饲养方法等基础知识,让学生做好劳动准备。(2)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到农场进行实践操作,如耕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收割以及家禽家畜的饲养管理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块区域或一项劳动任务,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劳动效率。5 .考核评价:(1)劳动成果评价:对学生在农场劳动所收获的农作物、养殖的家禽家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