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
-
资源ID:1354008
资源大小:10.05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关于我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
关于我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我市抢抓新能源产业迭代升级、加速发展机遇,坚持系统布局、重点发力,抓招商、建项目、育企业、延链条,着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加快聚链成势、集群发展,目前我市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聚效应初显,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在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着力推动解决。一、存在问题(一)产业规模较小。2023年全市新能源产业产值仅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8%,其中光伏制造产业仅占0.4%。新能源领域总体缺乏具有产业引领作用的链主型企业,产值超亿元的仅10家、超10亿元的仅3家。(二)关键环节缺失。储能和动力锂电池“缺芯少材”,现有电芯和关键材料生产企业主要针对消费电子市场。先进光伏产业电池片和组件项目落地少,构成光伏组件的核心零部件总体欠缺。液流电池、氢燃料电池、钠离子电池产业尚处萌芽状态。(三)创新能力薄弱。先进光伏、新型储能等细分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倒逼技术迭代升级。除理士电源外,我市现有企业总体为生产基地,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四)部分企业困难。受订单不足、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今年一季度,新能源产业16家规上工业企业产值下降,占比37.2%。隆基、协鑫等全产业链龙头企业降价保市、业绩集体下行,光伏行业中小企业、单个环节企业生存压力不断加大。锂电行业量价齐跌,我市锂电池企业亏多盈少。(五)行业内卷加剧。光伏产业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环节,存在产能阶段性供大于求的风险。储能锂电池行业规划产能,已远超研究机构测算的需求预期。行业扩产布局大幅降温。二、对策建议(一)完善工作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淮北市加快推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完善产业推进工作专班,落细落实重点工作任务。二是加深产业研究。持续开展产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国内、省内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升产业研究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找准重点发展方向。三是强化调度推进。制定产业集群建设统计监测方案,加强“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推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加快发展。(二)扩大项目投入。一是推进精准招商。依托现有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上下游,聚焦引进高效光伏电池片和储能锂电池PACK(电池包)、集装箱储能系统、工商业储能柜、家用储能系统等。精准梳理产业链薄弱环节,谋划一批延链、强链、补链项目,推动引进一批关键领域配套项目。二是搭建合作平台。持续办好中国(淮北)新能源电池材料及功能化学品产业大会、中国(滩溪)铝基新能源材料暨电池箔高峰论坛等活动,积极争取承办先进光伏、新型储能行业会议等活动,为产业发展造势,为对接资源搭台。三是加快项目建设。建立健全项目库,用好项目闭环管理系统,落实重点项目“红黄绿”亮牌预警机制,聚焦项目签约、开工、纳统、竣工、投产各环节,做好重大项目跟踪调度和服务保障,全力推动中清智慧光伏等项目加快建成投产。(三)坚持创新引领。一是加快产品提档升级。支持现有锂电企业升级改造生产线,从消费赛道转向储能赛道。引导铅酸电池企业围绕市场向铅炭电池迭代。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排名、标准制定修订,提升行业知名度、品牌影响力、市场话语权。二是聚力攻关关键技术。重点围绕高效N型太阳能电池、智能化高容量电池系统等方向,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加快成果转化。三是积极培育创新载体。围绕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方向,吸引国内高校院所来淮建设高水平技术转移机构。支持企业在创新资源富集地设立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四)梯度引育企业。一是坚持培大育强。健全动态选育机制,“一企一策、一企一方案”,通过扩大产能、兼并重组、拓展市场等方式,全力支持明美新能源等存量企业做大做强。同时,招大引强,积极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二是培育专精特新。推动企业加快“智改数转”,鼓励优势企业深耕细分市场,支持优质成长企业通过上市加快发展。三是加大内培外引。鼓励和支持现有企业在淮设立企业总部、运营总部和研发制造基地,积极引进一批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五)优化产业生态。一是夯实人才支撑。积极推荐业内人才短缺企业参加“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深化院企合作,订单式、定向化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加强供需对接。梳理业内企业原材料及产成品信息,摸排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意向,积极推荐企业参加各类供需对接活动。三是强化资金支持。常态化摸排企业融资需求情况,定期推送给市内、省内金融服务机构。用好国家、省、市产业扶持政策,汇总形成政策“工具包”,支持企业发展、项目建设、技术创新。四是拓展应用场景。加快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品在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应用,拓展多形式光储融合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