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换电设施现存问题、解决方案及发展趋势.docx
充换电设施现存问题、解决方案及发展趋势市场拉动新发展阶段,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为"十四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充电桩市场需求也得到了释放,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高速增长。然而,在充电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能源车主“充电焦虑”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充电难、找桩难等问题成为了新能源车主的普遍困扰。一、充电设施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不足且位置分布不均(1)新能源汽车成本较高。新能源车电池成本是造成纯电动的汽车价格昂贵的主要原因,它的成本占其主要的30%-50%,即使是有政府补贴却依然比同类燃油汽车价格高出许多。而以氢能源为主要燃料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还不够成熟。(2)城郊与新旧小区分布不合理。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充电设施都集中设置在市区内,而人口相对稀少的村、镇、县的充电桩保有量较少。较发达城市,由于车辆较多,都规定新小区停车位配备百分之十八以上的充电桩。而不同于新小区,旧小区如果要安装充电设施,涉及到重新铺装线路,甚至需要扩充小区电量,相关费用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这直接导致旧小区充电桩不足甚至没有的现象。2、私人充电桩的发展受到阻碍(1)老旧小区缺少停车位。在一些老旧小区,公用设施建设,如公共车位数量已基本定型,新用设施的开发,如开发地下停车场,受老旧小区面积不足与配套设施不够等硬件因素的限制因此难以实施。(2)物业配合度不佳。大多物业不愿主动配合车主在小区安装私人充电桩,原因在于申请变压器的扩容与路线革新不仅需要物业、开发商和电力公司等多个机构的层层审批,加之建设需要大额资金带来的困难,在小区安装私人充电桩的需求基本得不到满足。(3)安装程序繁琐。即使解决了物业配合度不佳的问题,在小区内安装私人充电桩也需要电动汽车车主诸如器材准备、供电局申请报备、现场勘查监督、设施安装、电表安装、接电验收检查等多个繁琐的安装步骤。3、公共充电桩的问题亟待解决(1)公共充电桩的充电时间较长。根据北京市公共充电设施数据显示:公共快速充电桩的充电时长使用一次超过L3小时、公共慢充桩的充电耗时超过5小时。在家进行安装充电桩一般情况下会受到电压、功率和线路设计不合理等问题的制约,有极大的安全隐患,并且充电时间长。(2)充电酿成的火灾事故占比较高。根据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披露,从2019年5月1日至2019年底,新能源车辆事故共计113起。二、措施及建议1、解决居民区充电难的措施(1)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建议相关部委联合制定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规范,明确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街道、社区、居委会,以及人防、绿化等各个政府部门的主体责任,建立“居民区充电网格化”责任机制和部门联席协商机制,将年度居民区充电桩安装数量细化分解到街道、社区,实现多方协同推进,完善居民区充电桩建设任务督导问责机制,加强对各责任主体的指导与督查。(2)探索居民区新充电模式。鼓励居民区私人充电桩共享模式,推动私人充电桩智能化改造,提升私人充电桩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居民区充电桩的整体充电服务能力。鼓励储充一体的充电桩模式解决存量及新建小区建桩难、充电难等问题。建议国家将居民充电桩建设纳入补贴体系,并在各地方政府制定充电设施运营补贴政策时将具有公共属性的居民区充电桩纳入补贴范围,对居民区停车位的电气化改造,地方政府可按照定额标准给予专项建设资金支持。(3)建立健全充电安全保障机制。建议住建部牵头制定居民区充电桩安全管理规范,授权物业对居民区充电桩进行安全管理,并将充电桩安全管理纳入物业资质考核范畴,允许物业管理方对充电车位收取合理的管理费用,要求物业管理方切实履行充电桩安全管理职责,并建立安全防护管理体系。加快研究居民区充电桩责任保险相关要求,落实充电桩产品责任保险由生产制造厂商购买,按照“谁拥有,谁投保”的原则购买充电安全责任保险,增加保险备案要求,由物业单位统一管理。2、推动公共充电有序发展和用户体验的措施(1)建立健全规划布局工作机制。省级充电基础设施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编制省级充换电设施“十四五”专项规划,并指导地市以区县为基本单元编制公共充换电设施布局规划。涉及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和用途管制等方面的内容,应与相应层级国土空间规划及相关计划做好衔接。(2)提升公共充电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公共充换电网络布局,鼓励充电运营企业通过新建、改建、扩容、迁移等方式,逐步提高快充桩占比。(3)加强充换电技术创新与标准支撑。加快大功率充电标准制定与推广应用,加强跨行业协作,推动产业各方协同升级。鼓励探索自动充电等新技术应用。(4)加强充换电设备运维与充电秩序维护。充换电运营企业要完善充换电设备运维体系,通过智能化和数字化手段,提升设备可用率和故障处理能力。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停车与充电运营企业创新技术与管理措施,引导油车与新能源汽车分区停放,维护良好充电秩序。(5)建立健全行业监管体系。推动建立充换电设备产品质量认证运营商采信制度。建立“僵尸企业”和“僵尸桩”退出机制,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加快建立消防安全事故处理、溯源机制,强化车企与电池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3、保障型设施的措施(1)加快高速公路快充网络有效覆盖。各地充电基础设施主管部门会同交通运输部门加快制定本省高速公路快充网络分阶段覆盖方案,明确高速公路快充站建设标准规范,督促高速公路服务区产权单位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高速公路快充站项目立项与验收环节管理,做好配套电源保障工作。(2)推进乡镇充换电设施建设。结合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加快布局乡镇充换电设施,研究纳入各地综合督查考评范围。(3)优化财政和税收支持政策。强化对高速公路、乡镇等保障型充换电设施的补贴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对高速公路充换电站土地租金实施减免政策。4、完善管理和监管(1)统筹管理。在国家层面要完善充电设施产业的统筹管理机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针对充换电设施制定相关的标准规范,包括用地、用电、消防、建设施工等。地方政府是充换电设施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要设立充换电设施相关的统一管理部门,提供用地、用电、报建、验收等便捷快速一站式服务系统。(2)加强监管。地方政府要加大对违规用电、不规范建设施工等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消防监督检查,督促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加强对充电设施及其设置场所消防安全检查及管理。加强对充换电设施运行情况的管控,发挥国家充换电设施监控平台的作用,强化对充换电基础设施实施信息化监管,并逐步纳入国家充换电设施监控平台。公共领域充换电设施原则上均需纳入平台监管,监管涵盖静态统计数据、安全监管的数据等。及时发现僵尸桩、非正常运行桩等隐患,督促运营商限期整改,对运营主体缺失的充电桩/站要及时整改、清理。(3)促进提升充电设施品质及运维保障能力。加强行业自律,授权中国充电联盟开展自我认证,完善自我认证体系,设置充电设施准入门槛,强化品质保障能力,未经行业自我认证的产品不得销售和使用,杜绝充电桩在线上商铺销售。坚持开展运营商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推广充换电运营安全防护技术体系应用,利用大数据Al实现充电状态的动态监测,提高充换电安全保证能力。三、未来发展趋势1、利好政策频频出台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频频出台充电桩强刺激政策。国家层面提出了充电桩适度超前建设的总方针,各省市相应的对充电桩数量、投入资金与优惠补贴标准做了明确规划,为充电桩运营成本的降低提供了助力,充电桩投建热情大幅提升。2、运营模式革新“互联网+充电”模式让“人找桩桩找人”的现象一去不复返。通过线上平台结合线下资源的形式可有效解决充电桩利用率低的问题,既可增加运营商充电业务收入的同时也带动了非电业务。“储能+充电”模式有效缓解用电需求波峰压力。“储能+充电”充电站是指通过储能设施将用电低谷期富余的电能储存起来,在用户使用高峰时再通过充电桩释放的一种模式。该模式能实现错峰用电、提高电能利用率,帮助运营商赚取谷峰电差价以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光伏+储能+充电”模式进一步降低运营商的成本。光储充一体式充电站不仅可以利用储能调节用电波峰、赚取峰谷电价差,还可以利用闲置车棚资源进一步降低能源成本。在短暂的停电场景下,光储充系统也能保障一定程度的正常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