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雷火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护理.docx
一例雷火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护理带状疱疹,中医学称为“缠腰火丹”、“缠腰蛇疮”、“蛇疮”。以腰部半侧犯病最多,面部、四肢少见,像水痘一样的疱疹在腰部一侧形成簇集,宽长带状,并出现神经性疼痛,初起时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春秋季节时发病多见。中医认为多由内伤七情、气郁化火或饮食起居不慎、脾胃积热,加之外感风邪,复感膝状神经节时毒,合为湿热瘀毒,宜治以活血散瘀、清利湿热、透发毒邪1。本病是脏腑之气亏虚、卫气不足于外,膜理空虚,免疫防御功能减退,脏气亏损于内,正气不足邪气入侵而发病,本病是本虚标实之证。西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皮肤病,常伴有神经痛。发病部位多为胸背部、腰腹部等,患者通常表现出局部皮肤出现红斑、丘疹,逐渐演变成成群水疱,易引起强烈的疼痛感,此病多在患者免疫力下降是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一、雷火灸疗法:雷火灸内含多种中药如沉香、乳香、茵陈、木香、干姜、川茸、黄黄、乌梅和麝香等,有补益肝肾、散寒祛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多种功效。药化因子、物理因子通过脉络和腌穴的循经感传,借助火热、红外辐射力与药力在人体面、位、穴的强力渗透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可以有效推动局部气血运行,改善或消除局部的凝滞状态2。这种温热刺激作用深入皮肤,通过热力和药效协同作用,帮助驱散体内寒湿和热毒,增强免疫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神经痛和炎症反应。另外结合雷火灸条的渗透性及药物成分,更易于促进皮肤吸收,活血化瘀,缓解疼痛,具有散寒除湿、活血化瘀、祛风解毒的作用。二、病例介绍:李某,62岁,男性,退休教师,一周前因感冒引发发热、咳嗽症状后,腰部出现疼痛伴随红斑和水泡。患者在出现这些症状后,初步在当地社区医院接受治疗,医生诊断为带状疱疹并给予抗病毒药物和止痛治疗,但治疗一周后效果不佳,疼痛加重,疱疹范围进一步扩大,严重影响睡眠和日常活动。入院证见患者面色苍白,神疲力乏。腰部一圈有明显的红斑和水泡,主要在肝胆经循行区域,腰部皮肤疼痛剧烈,夜间加剧,触之皮温较高。之前一周有恶寒发热,寒热夹杂的情况,怕寒凉食物,纳可,眠差,因疼痛难以入睡,二便调。舌暗红,苔黄厚腻。脉细,弦。三、辨证思路:患者外感风寒后未能及时解表,转而内化为湿热郁结,最终导致肝经和胆经受损,表现为带状疱疹。舌暗红及苔黄厚腻,湿热内蕴,肝郁化火的情况下导致心神不宁,眠差。四、治疗原则:清热利湿,疏肝解郁,补益肝肾。雷火灸通过药艾的红外线热疗,能深入患处,能够有效驱散体内的湿热毒邪,减轻痛感,促进疱疹的恢复;同时,温热作用能疏通肝胆经,缓解由肝郁化火引起的体内热毒;止匕外,雷火灸还可灸肝俞、期门、肾俞、胆俞等穴位,调动局部的经气,调动整条经络的气血,从而滋补肝肾,调节患者体内阴阳平衡,从而提高患者抵御疾病的能力。五、具体操作:1 .灸疗部位:选取带状疱疹的患部及其周围穴位,重点干预肝俞、期门、肾俞、胆俞、十宣等穴位。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缓解肋间神经痛。期门:在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可活血化淤。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补益肾气。胆俞:在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疏通肝胆经.2 .灸疗方法:手持两根雷火灸条,将艾条保持2-3厘米的距离对灸疗部位灸治。每天施灸1次,连续5天,每次30分钟,施灸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即为度。3 .注意事项:施灸时应保持火头发红,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防止烫伤。止匕外,施灸完毕后及时观察局部皮肤变化,注意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灸治中随时注意去掉药灰,保持火头火红。六、护理效果和评价经过五天的治疗后,患者VSA评分从9分降至1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由20分降至6分;疱疹部位皮肤皮温降低,愈合程度良好;黄帝内经有云:“药之不及,针之不至I,必须灸之”,可以看到灸法的重要优势和作用。雷火灸作为灸法的其中一种,在燃烧温度方面,雷火灸燃烧温度可达到240,热力更高、渗透性更强;在治疗区域方面,雷火灸燃烧时可形成“人体面(病灶周围)一位(病灶位)-穴”的高浓药治疗区域,灸疗区域更为广泛;在材料制作方面,雷火灸在艾绒基础上还添加辩证配伍的中药材成分,疗效更佳;在治疗操作方面,具有操作简单无痛、无针刺不适感、不良反应少、燃烧出的药物清香、患者容易接受等优点3。从这次个案护理可以看到,雷火灸疗法作为一种中医特色外治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效果显著。带状疱疹是由于热毒积于肌肤,抗体减弱而发病。灸疗局部带状疱疹及其周围皮肤,可以使其标实之热毒就地祛散,疏通经络,化解热毒;灸疗十宣,可协助热毒排治;灸疗肝俞、期门、期门、胆俞,可以调和肝胆脏腑明阳调和,正气内生,皮肤媵理卫气充足,正气足可以抵御外邪,从而加快疱疹愈合和痊愈,患者疾病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