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情况总结.docx
全县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情况总结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每一项政策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优化创新服务措施,营造良好氛围,全县民营经济呈现运转稳健、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2024年,市场主体2.18万家,当年新增约6000余家,其中“四上”民营企业489家,占全部“四上”企业数的96.9%,全县规上民营经济实现产值321.7亿元,同比增长7.2%,占全县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92.4%。一、工作开展情况(一)强化惠企政策支持,营造民营经济发展良好氛围。第一个是开展“惠企暖企”行动。落实“春风行动”,通过企业会客厅、可视化直播等多渠道宣传推广“E企宣”平台,精准推送政策,通过“E企宣”平台发布政策文件56条、政策兑现事项52项;为38家民营企业匹配惠企政策189条,全县65家产值过亿民营企业全部入驻“E企宣”平台。第二个是深化商事记录制度改革。做优市场主体准入退出各环节服务,“1环节、0成本、0.5天办结”成为常态,今年全县新记录各类市场主体6015户;推行企业住所标准化记录,利用区数字底座系统和市共享交换平台,构建人房基础数据库;一直不间断推进市场主体虚假记录问题“专项深办”工作,先后完成两批次881家市场主体集中清理。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保障民营经济公平健康发展。第一个是强化联系帮扶企业。围绕打造“助企纾困帮企发展”目标,建立机制、积极作为,做好企业精准帮包,深入企业车间一线、了解企业需求,助力企业发展,由县级领导帮包65家产值过亿元民营企业和54家新纳统企业,2024年,解决企业市场开拓、项目申报等方面问题100余个。第二个是聚焦行政执法领域提升执法质效。对区内12个执法部门涉企行政处罚情况进行专项调研,通过走访企业、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收集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对建设“宽严相济”的法治营商环境提出意见建议3条。三是强化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开展“一个审批”标准化提升,梳理高频事项101项,推进行政审批业务重塑;坚持常态化业务回访,每周对所办业务进行全量回访,今年已回访2.2万余件,实现审批业务事后闭环管理。推进“政务云客服”高效运转,打造“人工+智能”的全天候政务服务导服体系,编制知识库2100余条,接听群众来电2150个、接听率99%。(三)对接帮扶企业需求,强化要素服务精准供给。第一个是保障民间投资项目用能需求。2024年,联合供电公司简化办电申请程序,严格落实供电营业规则要求,所有营业场所均提供居民刷脸办电、企业一证办电服务;一直不间断压缩办电环节,160千瓦及以下低压小微企业办电环节仅有用电申请、装表接电2个。第二个是强化人才和用工需求保障。坚持“服务产业抓人才、产业发展聚人才”工作理念,围绕高质量发展需求,深化人才引育留用,先后举办人才活动20余场,引进创新创业人才368人,落实人才津贴、创业补贴、社保补贴等政策,人才公寓入住811套。三是强化融资服务保障。借助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暨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建立工作机制和工作专班,指导辖区金融机构建立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积极满足辖区民营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走访企业8158家,有融资需求的企业1178家。(四)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推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第一个是加快科创平台建设。新增省级创新平台12家,总数达到214家,4家企业备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占全市的60%,上线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形成“1+1+N”区域创新共享平台体系,推进全县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超过95%o第二个是一直不间断增强企业竞争力。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一直不间断激发企业活力,新增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5家、“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1家,综合评比全市第一;获批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7个,市级工业设计中心12个,获批数量历年来最多。三是加强科技支持力度。推广“企业创新积分制”改革试点,搭建全县创新积分制系统平台,对318家科技型企业生成创新积分,重点对50强榜单企业进行推介,与21家银行建立政银企合作机制,为积分企业提供科技信用贷款12.9亿元,帮助企业力争省级科技成果转化贷款2.54亿元。五)强化平台服务,推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第一个是开展技改专项行动。建立四级技改引导疏通体系,年度共计投资86.8亿元,投资完成率103%。落地实施市重点技改项目36个,年度共计完成投资47.9亿元,投资完成率109%。获批工信部首批技术改造再贷款项目18个,需求总额20.53亿元。第二个是构建企业服务培育体系。一直不间断完善企业培育库,强化动态管理、精准服务和全链条培育,打造形成“金字塔”式企业梯队;聚焦融链固链,先后举办市场供需对接活动16次,服务企业500余家,促成合作80余项;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培训活动30余次,培训企业高管600余人次,切实提高企业管理能力提升。三是积极推进数字赋能工作。成功培育省软件工程技术中心6家,市级数字化转型优秀服务商2家,组织开展数字赋能活动,200余家重点规上企业现场参加活动。二、下一步工作打算【一)坚持企业培大育强,提升民营企业规模质量。深入落地实施民营企业培育工程,优选100家创新型企业开展三年培育具体落地实施计划,集中要素资源、培育壮大,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库,加强对入库企业分类指导和跟踪服务,一直不间断推进专精特新提质扩面,力争2025新增省级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10家以上,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5家。重视发展民营小微企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打造一批“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小而强”的特色小微企业,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密切关注符合升规条件的企业,加强支持培育力度,鼓励其升规入统,壮大民营“四上”企业规模,更好地反映全市民营经济的发展成果。【二)推进科创平台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抢抓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重组机遇,加快整合区内各类科研资源,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设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力争2025年新获批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很多于30个。加强与全市技术成果交易中心、上海离岸协同创新中心交流,做深做实与搞笑的合作,高标准建设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加快打造一批成果转化基地和概念验证中心,力争2025年全县新增省级技术转移服务基地、省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3家以上。三)推进制造业民间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抢抓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等政策机遇,引导疏通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产业投资基金的作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雄厚的资本支持,切实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积极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对接,推进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扎实做好“双招双引”工作,创新招商模式,提升招商服务,吸引落户一批制造业企业,尤其是新型制造业企业,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加强对补不足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和兴趣,积极引导疏通民间投资投向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国家鼓励和支持的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着力推进民间投资结构优化调整。四)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落实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制度,对企业诉求高度重视、及时对接,落实措施,积极解决。积极引导疏通和鼓励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息、便捷、全覆盖的金融服务,切实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着力提升投资服务水平,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优质实体项目,符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求的项目,可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帮助解决好环评方面所涉及的问题,力争减少项目审批中的前置条件。开展民营企业走访专项活动,摸清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难点、痛点、堵点,拿出管用的实招、硬招、新招,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