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账实操-商贸企业成本核算方法.docx
账务处理会计实操文库做账实操-商贸企业成本核算方法商业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主要有进价金额核算法、售价金额核算法、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下面为你详细介绍:进价金额核算法概念:又称为"进价记账、盘存计销"核算法,是指库存商品的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都只反映商品的进价金额,不反映实物数量的一种核算方法。适用范围:适用于经营鲜活商品(如蔬菜、水果、肉类、海鲜等)的零售企业。这类商品具有易腐烂变质、损耗大、价格变动频繁等特点。优缺点优点:核算手续简便,工作量小。因为不需要逐笔记录商品的数量和单价,只需要记录进价金额,减少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缺点:不能随时反映商品的库存数量,平时对商品经营中出现的溢缺、差错等情况不能控制,只有通过期末盘点才能发现,难以分清溢缺和差错的原因。核算流程购进商品:按进价借记库存商品”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销售商品:按实际销售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同时按进价结转销售成本比较困难,通常平时不结转,而是在期末进行计算。期末计算销售成本:通过实地盘点确定期末库存商品的进价金额,然后采用倒挤的方法计算本期销售成本。计算公式为: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期初库存商品进价余额+本期购进商品进价金额期末库存商品进价余额。售价金额核算法概念:也称"售价记账、实物负责制,是指库存商品的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都只按售价记账,不记实物数量,通过设置"商品进销差价"科目来核算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的一种核算方法。适用范围:广泛应用于零售企业,如百货商店、超市等。这些企业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数量较大,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可以简化核算工作。优缺点优点:便于加强商品的实物管理,将商品的管理责任落实到实物负责人;简化了会计核算工作,减少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缺点:由于只按售价记账,不能反映商品的实际进价成本,平时不能直接看出商品的进销差价,不利于对商品成本和利润进行精确分析。核算流程购进商品:按售价借记库存商品”科目,按进价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按售价与进价的差额贷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销售商品:按售价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同时按售价结转销售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库存商品"科目。计算和分摊商品进销差价:月末,需要计算商品进销差价率,并据以计算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将按售价结转的销售成本调整为进价成本。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lOO%;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X商品进销差价率;本期销售商品的实际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个别计价法概念:又称个别认定法、具体辨认法、分批实际法,是指对发出的存货分别认定其单位成本和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适用范围:适用于能够分清批次、品种,单位价值较高且数量较少的商品,如珠宝、高档手表、大型机械设备等。优缺点优点: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比较合理、准确,因为它是按照每一批次商品的实际进价来计算成本的。缺点:实务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难较大。需要对每一批次的商品进行详细的记录和跟踪,以确定其实际成本。核算流程:在发出商品时,按照所发出商品所属的购进批次或生产批次,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计算各批发出商品的成本。先进先出法概念:是以先购入的商品先发出(销售或耗用)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动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适用范围:适用于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且存货价格呈上升或下降趋势的情况。当物价上涨时,采用先进先出法会使发出商品的成本较低,利润较高;当物价下跌时,发出商品的成本较高,利润较低。优缺点优点:可以随时结转存货发出成本,期末存货成本比较接近现行的市场价值,使企业不能随意挑选存货计价以调整当期利润。缺点:在物价持续上涨时,会高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价值;反之,会低估企业存货价值和当期利润。而且计算工作量较大,特别是对于存货进出量频繁的企业更是如此。核算流程:先购入的商品成本在后购入商品成本之前转出,据此确定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加权平均法概念:也称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以本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本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适用范围:适用于存货收发比较频繁、价格波动相对较小的商业企业。优缺点优点:只在月末一次计算加权平均单价,比较简单,而且在市场价格上涨或下跌时所计算出来的单位成本平均化,对存货成本的分摊较为折中。缺点:平时无法从账上提供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及金额,不利于加强对存货的管理。核算流程: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二(期初库存商品成本+本期购入商品成本)÷(期初库存商品数量+本期购入商品数量);本期发出商品成本=本期发出商品数量X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期末库存商品成本二期末库存商品数量X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会计做账流程原始凭证的收集与审核1 .收集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和证明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情况的凭证,包括发票、收据、银行回单、报销单、入库单、出库单等。例如,企业购买办公用品,会取得办公用品销项;员工出差回来,会提交差旅费报销单及相关车票、住宿发票等。2 .审核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和正确性。检查发票上的发票专用章是否清晰、发票金额与实际业务是否相符等;查看报销单填写是否完整,相关人员签字是否齐全等。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会计人员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记账凭证的编制1 .确定会计分录: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分析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科目,确定应借应贷的方向和金额,编制会计分录。例如,企业销售产品收到货款,应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y科目。2 .填制记账凭证:将确定好的会计分录填写在记账凭证上,包括凭证日期、凭证编号、摘要、会计科目、金额、附件张数等内容,并由制单人、审核人、记账人等相关人员签字盖章。账簿登录1 .设置账簿:根据企业的规模和业务特点,设置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等账簿。总账用于总括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明细账用于详细记录某一类经济业务,日记账如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用于序时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支情况。2 .登录账簿:根据记账凭证,将经济业务逐笔登录到相应的账簿中。登录总账时,可以根据记账凭证汇总表进行登录;登录明细账时,要按照经济业务的发生时间和明细科目进行逐笔登录。例如,将销售产品的业务登录到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和总账的"主营业务收入”科目下。成本计算与核算1 .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如产品品种、批次、步骤等。2 .归集和分配成本费用: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按照一定的方法归集和分配到各个成本计算对象中。例如,对于生产企业,要将原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等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中。3 .计算成本:根据成本计算对象和归集的成本费用,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财产清查1 .确定清查范围:对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往来款项等进行全面或局部的清查。例如,定期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对存货进行实地盘点,对银行存款进行对账等。2 .进行清查盘点:通过实地盘点、核对账目等方法,确定各项财产物资的实存数,并与账面数进行核对。3 .处理清查结果:对于清查中发现的盘盈、盘亏、毁损等情况,要查明原因,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调整账簿记录,使账实相符。财务报表编制1 .编制调整分录:在结账前,需要对一些跨期摊配项目、预提项目、折旧计提等进行调整,编制调整分录,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2 .结账:将本期发生的经济业务全部登录入账后,结出各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3 .编制财务报表:根据总账和明细账的记录,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利润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情况。纳税申报与税务处理1 .计算税款: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税法规定,计算各种应纳税款,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2 .填写纳税申报表: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填写各种纳税申报表,包括主表和附表,如实申报企业的纳税信息。3 .申报纳税:在规定的纳税期限内,将纳税申报表和相关资料报送税务机关,并缴纳税款。可以通过网上申报、上门申报等方式进行纳税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