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评价流程、指标体系、主要定量指标解释及说明.docx
-
资源ID:1349260
资源大小:35.84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零碳园区评价流程、指标体系、主要定量指标解释及说明.docx
(资料性)零碳园区评价流程零碳园区评价流程如图A.1所示。图A.1:零碳园区评价流程图(资料性)零碳园区评价指标体系零碳园区评价指标体系见表B.1。零碳园区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权重)序号二级指标单位评分准则满分分值零碳能源(30%)1单位能耗碳排放吨/吨标准煤单位能耗碳排放W0.2吨二氧化碳排放/吨标煤得满分;高耗能工业:2.0及以上不得分,0.22.0吨二氧化碳排放/吨标煤按比例得分;非高耗能工业:L5及以上不得分,0.2-L5按比例得分;其他类别园区:1.2及以上不得分,0.2-1.2按比例得分)。152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吨/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W0.6吨二氧化碳/万元得满分;2.0及以上不得分,0.6-2.0按比例得分。153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大于等于80%得满分,20%以下不得分,在20%80%之间按比例得分)。304园区内电力需求响应能力%达到园区最大用电负荷的10%10%及以上得满分,10%以下按比例得分。155园区内储能容量%达到园区日均总用电量的10%及10%及以上得满分,10%以下按比例得分。156终端电化率%70%及以上得满分,10%以下按比例得分。10零碳生产(20%)7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比例(合计值)%30%及以上得满分,30%以下按比例得分。208能耗在线监测规上工业企业覆盖率%100%及以上得满分,50%及以上按比例得分,50%以下不得分。209园区企业产出产品单位能耗应达到或优于二级能耗限额标准/适用时,达到或优于二级能耗限额标准得满分,未达到不得分。1010近三年新增投入使用的主要用能产品设备应达到或优于适用国家强制性能效标准2级水平/达到或优于适用国家强制性能效标准2级水平得满分,未达到不得分。1011开展碳排放核查企业占比%100%及以上得满分,100%以下按比例得分。2012开展碳足迹核算认证企业占比%50%及以上得满分,50%以下按比例得分。20资源循环(10%)13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0%及以上得满分,60%80%得分80%,40%60%得分50%,40%以下不得分。2514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0%及以上得满分,60%80%得分80%,40%60%得分50%,40%以下不得分。2515余能(包括不限于余热/余冷/余压等)利用比例%余能利用比例大于等于50%满分,50%以下按比例得分。25一级指标(权重)序号二级指标单位评分准则满分分值16循环经济产业链企业数量占比%园区内形成闭环产业链的企业数量占比280%得满分,40%80%按比例得分,40%及以下不得分。2517园区内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m2园区应大力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的建设(区内既有建筑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大于等于30000平方米或建筑面积比例大于等于80%得满分,20000-30000平方米或60%80%得分80%,12000-20000平方米或40%60%得分50%,8000-12000平方米或20%40%得分30%,小于8000平方米或低于20%不得分)。30零碳建筑(10%)18可利用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大于等于75%得满分,小于40%不得分,40%75%之间按比例得分。4019建筑碳排放强度kgCO2/(m2年)严寒/寒冷地区WIokgCO2/(m2年)得满分,10-15kgCO2/(m2年)按比例得分,15kgC2/(m2年)以上不得分;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地区W8kgCO2/(m2年)满分,8-12kgCO2/(Itf年)按比例得分,12kgCO2/(m2年)以上不得分。30零碳交通(10%)20货物清洁运输比例%达到100%得满分,100%以下按照比例得分。4021园区内公共交通使用新能源车辆比例%达到100%得满分,100%以下按照比例得分。4022公共停车场充电桩比例%达到30%以上得满分,30%以下按照比例得分。20零碳管理(20%)23完善管理机制建立/成立零碳创建管理机构,建立碳排放管理制度,得满分。2024制定绿色招商政策/项目准入标准实行绿色化、低碳化招商。2025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建立适宜且可行的鼓励/限制政策,引导区内重点企业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方面的投入。2026建立能耗与碳排放管理平台/平台具备数据智能分析、碳排放自动量化与报告以及基于设备工况和预警机制的自动调节等功能。2027智能管理平台对园区企业的覆盖范围%90%及以上得满分,90%以下按比例得分。20扩展指标(满分5分)28绿色低碳荣誉个至少1项省级及以上主管部门颁发的绿色/节能/低碳/环保/可持续相关的特色园区称号。129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规模万吨/年三5130定期发布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积极构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体系,并发布至少1年披露报告。131绿电直供项目数量个至少1个集中式绿电直供示范项目。132碳中和企业数量个至少2家碳中和企业。1(资料性)零碳园区主要定量指标解释及说明零碳园区主要定量指标解释及说明如下:1 .单位能耗碳排放:指园区内每消费一吨煤产生的碳排放量。本文件碳排放指二氧化碳排放,不含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计算公式:单位能耗碳排放二园区碳排放量/园区综合能耗总量(吨标准煤,等价值)。2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指园区内工业企业产生单位工业增加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公式: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二园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吨)/园区工业增加值总量(万元)。3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指园区非化石能源消费量与园区综合能耗总量之比。非化石能源包括来源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以外的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包含风能、氢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其中绿电(绿证)可计入非化石能源消费量。计算公式: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二园区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吨标准煤,等价值)/园区综合能耗总量(吨标准煤,等价值)×100%o4 .园区内电力需求响应能力:指当出现电力供需紧张、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困难等情况时,在经济激励等措施下,园区及园内企业自愿调整电力负荷的能力。5 .园区内储能容量:园区内各类储能系统能够储存的最大电能量。6 .终端电气化率:指园区电力消费量(吨标准煤,等价值)与园区综合能耗总量(吨标准煤,等价值)之比。计算公式:终端电气化率二电力消费量(吨标准煤,等价值)/园区综合能耗总量(吨标准煤,等价值)×100%o7 .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合计):指园区内市级及以上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数量之和。同一家企业不可重复计算。8 .能耗在线监测规上工业企业覆盖率:园区内开展能耗在线监测规上企业数量与园区内所有规上企业总数之比。计算公式:能耗在线监测规上工业企业覆盖率二园区内开展能耗在线监测规上企业数量(个)/园区内所有规上企业总数(个)×100%o9 .开展碳排放核查企业占比:园区内开展碳排放核查企业数量与园区内所有规上企业总数之比。计算公式:开展碳排放核查企业占比二园区内开展碳排放核查企业数量(个)/园区内所有企业总数(个)×100%o10 .开展碳足迹核算认证企业占比:园区内开展碳足迹核算认证企业数量与园区内规上企业总数之比。计算公式:开展碳足迹核算认证企业占比二园区内开展碳足迹核算认证企业数量(个)/园区内规上企业总数(个)×100%o11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包括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的百分率。计算公式: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t)/(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t)×100%o12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指工业重复用水量占工业用水总量的百分率。工业重复用水量指报告期内园区生产用水中重复再利用的水量,包括循环使用、一水多用和串级使用的水量(含经处理后回用量)。工业用水总量指报告期内园区内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水量,它等于工业用新鲜水量与工业重复用水量之和。计算公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二工业重复用水量(m3)/工业用水总量(m3)×100%o13 .工业余能综合回收利用率:用于衡量生产过程中热能、冷能和压力能的回收利用程度。计算公式:余能资源回收利用率二回收利用的余能资源量(kJ)/园区总余能资源量(kJ)×100%o16 .货物清洁运输比例:指园区内产品/物料/货物等物质流动,采用纯电动、氢能卡(货)车等绿色可再生能源运输工具占园区内货物运输工具总量的比例。计算公式:货物清洁运输比例=园区内货物清洁运输工具数量(辆)/园区内货物运输工具总量(辆)×100%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