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案例-通过观察认识物品的材料构成.docx
-
资源ID:1347758
资源大小:9.51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幼儿园中班案例-通过观察认识物品的材料构成.docx
通过观察认识物品的材料构成一、案例背景幼儿园大班的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喜欢通过触摸、摆弄物品来探索事物的奥秘。在一次自由活动中,教师发现孩子们对班级里不同材质的物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的孩子拿着塑料杯子和玻璃杯比较,讨论为什么掉在地上声音不一样;有的孩子摸着木质积木和毛绒玩具,感受它们质地的差异。基于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教师设计了“通过观察认识物品的材料构成”这一活动,旨在弓I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不同物品的材料特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二、案例描述活动开始前,教师收集了丰富多样的物品,包括金属勺子、陶瓷碗、棉布手帕、塑料袋、玻璃弹珠、木制积木、橡胶皮球等,将它们摆放在教室中间的操作桌上。教师向幼儿介绍活动内容:“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有趣的东西,它们摸起来、看起来都不一样,大家快来仔细观察一下,猜猜它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孩子们立刻兴奋地围到操作桌旁,纷纷拿起物品进行观察。小明拿起金属勺子,用手敲了敲,听了听声音,又摸了摸勺子光滑的表面,大声说:“这个勺子凉凉的,硬硬的,敲起来声音很清脆,我觉得是铁做的!”旁边的小美拿起棉布手帕,揉了揉,感受它的柔软,说:“手帕软软的,还能吸水,和我衣服的感觉差不多,应该是布做的。”在观察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浩浩拿起陶瓷碗,不小心和旁边的塑料碗碰了一下,他惊讶地说:“你们听,这两个碗发出的声音不一样,陶瓷碗的声音更响亮,塑料碗的声音闷闷的。”孩子们听到后,都纷纷模仿起来,比较不同材质碗碰撞发出的声音。观察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每个幼儿都积极举手发言,详细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物品特点和对材料的猜测。教师对幼儿的发言给予肯定和补充,最后向幼儿揭晓每种物品的正确材料名称,并结合实物进一步讲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如金属的坚硬、导热性,陶瓷的易碎,棉布的透气性等。三、案例分析在本次活动中,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和探究,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体性。他们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感官,从颜色、形状、质地、声音等多个角度对物品进行观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例如,幼儿通过触摸感知到棉布的柔软和金属的坚硬,通过敲击比较不同材质物品发出的声音,这种多感官的参与有助于幼儿更全面、深入地认识物品的材料构成。教师在活动中扮演了弓I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活动前,教师精心准备了丰富多样的材料,为幼儿的观察和探究提供了物质基础;活动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自主观察、大胆表达,并适时弓I导幼儿进行比较和思考,促进了幼儿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组织的分享环节,不仅为幼儿提供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还通过互相交流,拓宽了幼儿的认知视野。此外,活动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幼儿自由观察、猜测材料,到教师讲解正确知识,这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同材料的特点,符合大班幼儿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四、案例反思本次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材料准备方面,虽然物品种类较为丰富,但部分物品的材料特性不够典型,如一些塑料制品的质地与其他材质差异不够明显,可能会给幼儿的观察和判断带来一定困难。在今后的活动中,应更加注重材料的选择,确保每种材料具有鲜明的特点,便于幼儿区分和认识。在活动组织过程中,由于幼儿人数较多,教师在关注个体幼儿方面存在一定不足。部分性格内向或能力较弱的幼儿参与度不够高,发言机会较少。今后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幼儿在小组中充分交流和讨论,增加每个幼儿的参与机会,同时教师也能更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活动结束后,可以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弓I导幼儿继续观察家庭和幼儿园里的各种物品,巩固对不同材料的认识。例如,布置亲子任务,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寻找家里不同材料的物品,并记录下来。还可以开展相关的区域活动,如科学区投放更多不同材料的物品,供幼儿进一步探索;美工区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根据材料特点进行创意制作,提高幼儿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