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_1.docx
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一、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时,已经明确了作者孟子的观点,今天我们从这里开始,继续学习本文。(展示)孟子观点: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师:这里的“义“如何理解?生1:公平、正义生2:也可以是其他的一些事物,和生命有冲突的。师:嗯嗯。"义"在这里是泛指,后续学习我们要注意这一点。二、辨“义”之大小师:现在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直接点出孟子观点的句子,预备读!(展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师:孟子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生2:他有举例子,后面有说"行道之人"和"乞人师:那我们把这两句话齐读一遍,开始!(展示)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忽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师:”行道之人"与“乞人“面对"一箪食,一豆羹、有两种选择,不同选择之下,能得到什么?又会失去什么?生3:一种选择是接受这些,得到活下去的机会,但会失去尊严,因为是呵斥、用脚踢着给他们吃的。另一种选择是不接受,会饿死,但会保留自己的尊严。师:这里的"义"是什么?生4:一个人的面子、尊严。师:一个人的"生命"与"自尊"相比较,谁更值得珍惜?生5:那肯定是命,活下去最重要啊。生1:我觉得对我来说,活下去是最重要的,别人给我食物的时候,态度恶劣,甚至看不起我,没关系,态度好但不又给我吃的,我会饿死。(生笑)生2:乞人行讨是为了生存,如果因为别人给食物的方式的不对就放弃行讨,那是不是一开始就不去行讨更能保存尊严?那如果选择了行讨这一方式,那总会有人对自己不好,我觉得行动之前应该想清楚要不要用这样的方式保存生命。师:老师是否可以理解为,在同学们看来,这里的"义"没有生命重要,或者说"小于生命(生认同)师:这是我们的观点,用孟子的话来说,这是"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对吗?(生思考)生6:老师,我觉得不对,这不是孟子的意思。师:那怎么理解更恰当?生6:孟子想表达的是,和生命相比,"义"比命重要,且无法兼顾二者,那就舍生取义;如果这个"义"不比生命重要,还不能兼顾二者,那就舍义取生。但是为了得到"一箪食,一豆羹"就违背自己坚持的东西,这是孟子不能取的,所以他说"舍生取义工而不能取是因为孟子认为"一箪食,一豆羹"这样的"义"大于生命。师:那我们回过去看刚刚的讨论,与孟子认为的"义"有什么不同?生7:我觉得我们的观点是"别人给了就吃了,别管那么多,活下来最重要”,但是孟子是"这个人以侮辱的方式给我,我不要,行讨也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师:那对比孟子的舍生取义观,如何看待我们讨论的"舍义取生"?生10:我觉得都有可取之处,站在孟子的角度来说,他认为义比生命重要,所以不能接受嗟来之食。但是也会有像我们一样的,忍一时风平浪静,吃下嗟来之食能活命,能改变现状。师:这样看,"生义观"应该要有自己的衡量标准,而不是笼统地在生命与义之间毫不犹豫选择义。同时也要分辨清楚"义"的大小与自己的认真程度,这样才能做出正确选择。三、"生vs义"的现实之辨师:对于孟子的观点,能否联系现实生活谈谈?生1:边防战士以生命捍卫国家领土尊严,这就是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义,所以舍生取义。师: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英雄",这样的英雄古往今来有不少。比如为了成立新中国,前仆后继牺牲的战士。生7:被抢劫钱财,可以直接把钱给对方,因为钱和生命对比,显然命更重要。事后可以报警维护自己的权益。师:这是明智之举。那在不妨碍义的情况下,蒙羞而生者怎么看?生3:这个有点像忍受侮辱吃下"一箪食,一豆羹"的人,我觉得这样的人是很勇敢的,每个人都有自尊,但是这样的人能够忍受屈辱而不直接接受死亡,算得上是勇者。师:可见,单纯地坚持"舍生取义"的"生义观"有一定的盲目性,现实中有很多难以预料的情况,每个人的"生义观"也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客观看待,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好"义"再做出决定和选择。四、总结拿生命做参照,且在生与义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如何看待"义"、如何选择"义"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从现实出发看待生义观,能培养我们正确的生命观、利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