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茶制品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管理制度》(修订版).docx
-
资源ID:1345701
资源大小:24.14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5版《茶制品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管理制度》(修订版).docx
茶制品生产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安委20247号)等文件精神,强化我公司在茶制品生产等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保障全体员工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制度。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从事茶制品生产、加工、包装及相关管理活动的部门、班组及全体员工,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各岗位人员,以及临时聘用人员和被派遣劳动者。第三条公司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倡导“人人都是安全员”的理念,鼓励员工积极发现并报告事故隐患,对报告人实施奖励,以形成全员参与、共同维护安全质量的良好氛围。第二章报告内容第四条公司鼓励员工重点报告以下事故隐患:一'人的不安全行为:1 .员工未按规定查验茶叶原料供货者许可证和检验报告,导致农残超标的原料投入生产。2 .配料人员未按工艺配方精准称量食品添加剂,且未执行双人复核制度,造成超范围添加。3 .操作人员违规使用竹制工具或纤维类抹布,导致碎屑脱落污染加工设备。4 .生产人员未取得有效健康证明上岗,或进入清洁作业区时未穿戴专用工作服。5 .员工未经许可擅自进入杀菌釜检修,未执行通风和氧气浓度检测。6 .包装工序人员未按标准调整封口温度,造成包装膜热封不良导致产品受潮。7 .管理人员强令无资质人员操作高温烘焙设备,违反安全操作规程。8 .员工在车间内吸烟,烟蒂掉落至原料堆放区,存在污染风险。9 .检验人员未按频次检测半成品微生物指标,导致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10 .叉车司机驾驶时超载运输原料,导致货叉变形及原料洒落。11拆包人员未检查内袋完整性,致使金属异物混入干茶原料。12 .设备维修人员未切断电源即更换筛分机筛网,违反安全作业规程。13 .员工未对进入清洁区的周转筐进行消毒,导致交叉污染。14 .浸提工序人员未按工艺要求控制温度和时间,导致有效成分流失。15 .仓储管理人员未按先进先出原则发放原料,导致过期物料投入生产。16 .食品添加剂使用人员未执行专人专管制度,导致超量添加山梨酸钾。17 .运输人员未检查冷链车温度,导致茶叶原料在运输中变质。18 .研发人员未识别新工艺中的农残风险,导致量产时指标超标等。二、设施设备的不安全状态:L水处理系统的多介质过滤器未按周期清洗更换,导致生产用水浊度超标。2 .金属检测仪的检测灵敏度未每日验证,导致直径22mm的金属异物漏检。3 .杀菌釜的温度传感器未定期校准,造成杀菌温度显示偏差±5o4 .车间排水地漏未安装防鼠网,导致虫害从下水道侵入生产区域。5 .原料仓库的温湿度监控仪故障,未实时显示25cC6()%RH的设定参数。6 .烘焙设备的加热管局部老化,造成物料受热不均焦糊变质。7 .空气净化系统的中效过滤器未每月更换,导致清洁区尘埃粒子数超标。8 .浸提罐的搅拌桨密封失效,导致物料泄漏污染环境。9 .灌装设备的封口模具磨损,造成包装密封性不足导致产品受潮。10 .计量电子秤未按规定进行四角校准,导致配料误差超过土0.5%o11 .废弃物存放间的紫外线消毒灯损坏未更换,导致蚊蝇孳生。12 .压缩空气系统的除油器失效,导致油污污染茶叶表面。13 .冷却成型设备的传送带跑偏未调整,造成茶制品形状变形。14 .水处理系统的超滤膜未定期更换,导致清洗用水微生物超标。15 .恒温仓库的湿度控制器失灵,导致环境湿度超过65%RH016 .杀菌设备的压力控制系统故障,导致杀菌不彻底。17 .运输车辆的冷藏系统故障,无法维持0-4。C运输温度。18 .实验室的检验设备未定期检定,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等。三、环境的不安全因素:1 .厂区绿化未定期修剪,吸引鸟类栖息排泄污染生产区域。2 .厂区垃圾站未每日清理,导致夏季蚊蝇密度超标10倍以上。3 .车间地面坡度不足0.5%,生产清洗后积水超过30分钟未排净。4 .清洁作业区与准清洁区压差未维持IOPa以上,造成空气逆流污染。5 .原料仓库门缝密封胶条老化,导致库内湿度波动超过±5%。6 .危险品仓库与生产车间安全间距不足50米,未满足防火要求。7 .车间窗户纱窗破损未修补,导致飞虫侵入清洁作业区。8 .化学清洁剂与茶叶原料同库存放,泄漏后污染茶多酚提取物。9 .冷藏库地面结冰未及时清理,导致员工滑倒事故隐患。10 .厂区排水管网未定期疏通,暴雨时发生内涝淹没原料暂存区。11 .清洁区紫外线消毒灯安装高度超过2米,导致消毒盲区。12 .原料解冻间温度未控制在0-4tC,导致茶叶原料微生物繁殖。13 .车间内使用非防爆型开关,在酒精消毒时存在爆炸风险。14 .包装间空气净化器未定期更换滤芯,导致微生物污染。15 .仓储区域垫板破损未更换,导致茶制品直接接触地面受潮。16 .生产车间与卫生间距离过近,未有效隔离存在交叉污染。17 .烘焙车间通风不良,粉尘浓度超标存在爆炸风险。18 .原料暂存区未标识清晰,不同批次物料混放存在误用风险等。四、安全管理存在的缺陷和漏洞:1 .未建立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杀菌工序责任未明确到具体岗位。2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未涵盖浸提、杀菌等关键工艺控制要求。3 .员工安全培训计划未有效执行,新员工未通过设备操作考核即上岗。4 .未制定茶叶农残超标专项应急预案,且半年未组织演练。5 .供应商审核制度缺失,未对茶叶种植基地农药使用进行现场审计。6 .食品添加剂未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存在超量使用风险。7 .设备维保计划未明确烘焙设备除垢周期,导致内壁结垢厚度超2mm。8 .未建立原料追溯系统,无法定位农残超标原料的具体批次。9 .安全投入不足,未配置热分布测试仪等关键检测设备。10 .虫害控制记录不完整,未分析捕鼠器捕获鼠类的活动轨迹。11 .未识别坚果辅料中的过敏原成分,未实施专区存放管理。12 .委托检测机构资质审核不严,未定期比对内部检测数据。13 .未及时更新法规标准,仍沿用GB14881-2013旧版要求。14 .标签标识管理制度缺失,产品配料表未如实标注复配添加剂成分。15 .外包物流协议未明确温度失控处置责任,未定期检查运输记录。16 .不合格品处理台账不完整,对霉变茶叶未执行无害化销毁。17 .未开展粉尘防爆风险评估,未识别茶粉堆积导致的爆炸风18 .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缺失,无法实时监控车间环境参数。19 .未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跨部门隐患整改周期超过15天。20 .对经销商仓储条件审核不严,未发现其仓库温度长期高于25o21 .研发过程未充分识别工艺风险,量产时出现杀菌不彻底问题。22 .未建立职业健康监测制度,未为接触消毒剂的员工建立监护档案。23 .化学品管理清单不完整,导致使用清单外的清洁剂污染产品。24 .检验记录不规范,出厂报告缺少检验依据和原始数据。25 .委托加工未审核受托方资质,合同未明确食品安全责任等。第三章报告途径第五条为确保员工报告事故隐患的渠道畅通,公司设立以下报告途径:1 .线下报告:员工可直接向所在部门的安全员或安全管理部门报告,安全员负责初步核实并上报至安全管理部门。2 .线上报告:公司开通了微信群、邮箱、电话等线上报告渠道,并在公司醒目位置公示报告方式和流程,方便员工随时随地进行报告。3 .匿名报告:为保护报告人隐私,公司设立了匿名举报箱和匿名举报电话,员工也可选择匿名方式进行报告。第四章核查整改第六条对员工报告的事故隐患,安全管理部门应按以下程序组织核查:1 .初步核查:接到报告后,安全管理部门应第一时间联系报告人,核实具体情况,初步评估隐患的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2 .现场核查:经初步判断属于事故隐患的,须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赴现场复核,确保隐患识别准确、风险评估到位。3 .整改落实:(1) 一般事故隐患应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并闭环处理;(2)重大事故隐患若无法即时整改,需制定专项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主体、整改措施、完成时限及应急措施,并全程跟踪整改进度,确保隐患彻底消除。4.闭环管理:所有整改完成的隐患均需建立台账记录,实施销号管理,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关闭流程。第五章奖励资金与实施第七条公司依据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设立事故隐患报告专项奖励资金,用于激励员工主动报告安全隐患。第八条奖励标准根据隐患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分为小隐患奖励和大隐患重奖两类:L小隐患奖励:针对可快速整改、影响较小的一般隐患,给予报告人物质奖励(如小额奖金、便携式灭火器、安全头盔等)及通报表扬等精神激励。2 .大隐患重奖:对可能引发严重事故、造成重大损失或人员伤亡的重大隐患,经核实并完成整改后,对报告人给予高额奖金、晋升机会或福利待遇等奖励,并在公司范围内公开表彰。第六章正向激励与结果运用第九条公司对隐患报告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及个人实行正向激励:L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中优先考量并给予加分;3 .对隐患排查治理贡献突出者,在职务晋升、岗位调整时予以倾斜;4 .设立“安全生产之星”“隐患排查能手”等荣誉称号,定期表彰先进典型。第十条公司主要负责人应定期主持召开安委会会议,分析员工报告隐患情况,举一反三排查安全管理、设备设施、工艺技术等环节的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持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第七章宣传引导第十一条公司通过以下方式加强隐患报告奖励制度的宣传引导:1 .利用内部刊物、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广泛宣传典型案例及奖励落实情况;2 .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员工隐患辨识能力与主动报告意识;3 .鼓励员工提出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营造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第八章附则第十二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与修订。若公司其他规定与本制度冲突,以本制度为准。第十三条本制度每年开展有效性评审,每三年系统性修订一次,特殊情况下可临时调整。附表:1 .公司事故隐患排查记录表(整改通知单)2 .公司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登记台账3 .公司安全隐患内部报告登记表4 .公司安全隐患内部报告人员奖励台账公司事故隐患排查记录表(整改通知单)被检查部门:序号安全隐患隐患分级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整改完成时间备注整改要求望你部门于上述规定时间对上述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处理,并及时将整改完成情况报检查部门验收。检查人员:日期年月日三l:W:雌:第11页,共17页第12页,共17页公司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登记台账序号部门隐患名称排查日期原因分析整改措施整改负责人计划完成日期整改期间安全措施隐患等级隐患分类整改情况完成时间整改确认人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