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煤气储存输配通用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
工程建设强制性国家规范钢铁煤气储存输配通用规范(征求意见稿)、乙、刖三为适应国际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通行规则,2016年以来,住房城乡建设部陆续印发深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意见等文件,提出政府制定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社会团体制定团体标准的长远目标,明确了用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逐步取代标准中分散的强制性条文的改革任务,逐步形成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的技术性规定与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构成的“技术法规”体系。关于规范种类。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体系覆盖工程建设领域各类建设工程项目,分为工程项目类规范(简称项目规范)和通用技术类规范(简称通用规范)两种类型。在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体系中,项目规范是主干,以工程建设项目整体为对象,以项目的规模、布局、功能、性能和关键技术措施等五大要素为主要内容。通用规范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共性的、通用的专业性关键技术措施,以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功能性能要求的各专业通用技术为对象,以勘察、设计、施工、维修、养护等通用技术要求为主要内容。关于五大要素。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的各项要素是工程建设活动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定。项目的规模要求,主要规定项目应具备完整的生产或服务能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项目的布局要求,主要规定产业布局、项目选址、总体设计、总平面布置以及与规模相协调的统筹性技术要求,应结合需求、资源、效益等因素合理分布。项目的功能要求,主要规定项目构成和用途、项目构成的基本组成单元等,应实现并发挥项目的预期目标。项目的性能要求,主要规定项目建设水平或技术水平的高低程度,明确绿色、智慧、安全、环保等项目性能应达到的基本水平。项目的关键技术措施要求,主要规定工程质量、安全生产、节能降耗、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可持续等方面的具体技术要求,应支撑或满足项目的功能性能要求贯彻落实。关于规范实施。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具有强制约束力,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程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公众权益和公众利益,以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利用、满足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控制性底线要求,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维修、养护、拆除等全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同时,还应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条件等因素,实施相关的推荐性工程建设标准,进一步将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的各项要求落实到项目的建设和运维中。除配套执行推荐性工程建设标准外,在满足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规定的项目功能、性能要求和关键技术措施的前提下,也可选用相关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使项目达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效益。项目采用的推荐性工程建设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要与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协调配套,各项技术要求不得低于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的相关技术水平。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实施后,现行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相关的强制性条文同时废止。现行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应及时修订,且不得低于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的规定。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与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的规定不一致的,以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的规定为准。1总则12基本规定23规划64勘察和测量75设计85.1.一般规定85.2.净化95.3.储存135.4.输酉己156施工及验收216.1.一般规定216.2.施工216.3.验收247运行、维护和拆除257.1.一般规定257.2.运行、维护和拆除251总则1.0.1为保障钢铁企业煤气储存和输配系统人身和财产安全、工程质量和安全运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钢铁企业煤气储存和输配系统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和拆除。本规范不适用于焦化厂内焦炉煤气、铁合金厂内煤气和发生炉煤气站内发生炉煤气储存和输配系统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和拆除。1.0.3工程建设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措施是否符合本规范要求,由相关责任主体判定。其中,创新性的技术方法和措施应进行论证并符合本规范中有关性能的要求。2基本规定2.0.1.煤气储存和输配系统应采用有利于安全生产、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且应符合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2.0.2.钢铁企业应回收工艺生产中的副产煤气。2.0.3.钢铁企业副产煤气应经净化处理后供应用户使用。2.0.4.高炉均压煤气应回收、净化并利用。2.0.5.高炉应同步配套建设高炉煤气余压回收利用装置。2.0.6.转炉煤气净化系统应按“一炉一机一放散烟囱”配置。2.0.7.钢铁企业应设干式煤气柜。2.0.8.高炉煤气和焦炉煤气管网系统应设剩余煤气燃烧放散装置。2.0.9.煤气设施进出口煤气管道应设隔断装置。2. 0.10.煤气危险区域,煤气生产、回收、净化、加压、混合、储存和使用等设施附近的会议室、活动室、休息室、操作室、交接班室、更衣室等人员聚集场所,操作时泄漏煤气以及运行时可能发生煤气泄漏或聚集的场所和部位,应设固定式一氧化碳检测报警装置和安全警示标志,信号应接入24h有人值守场所。2.1 .11.煤气厂房火灾危险性类别和建筑物耐火等级,应符合表2.2 .11的规定:表2.0.11煤气厂房火灾危险性类别和建筑物耐火等级名称火灾危险性类别耐火等级焦炉煤气加压机房、排水器室、热值仪室甲二级高炉煤气加压机房乙二级转炉煤气抽气机房、加压机房混合煤气加压机房高炉煤气排水器室、转炉煤气排水器室名称火灾危险性类别耐火等级高炉煤气余压发电装置厂房高炉煤气热值仪室、转炉煤气热值仪室稀油柜油泵房、油泵站丙二级油浸电力变压器室、润滑油储藏间煤气检化验室控制室T二级煤气防护站高配室、低配室湿式电除尘器整流器室干式煤气柜电梯机房注:1煤气加压机房包括煤气压缩机房;2当混合煤气爆炸下限小于10%时,混合煤气加压机房、混合煤气管道排水器室和混合煤气热值仪室按甲类生产厂房设计;3含有单台装油量不大于60kg油浸变压器的配电室、干式变压器室为丁类;4高炉煤气余压发电包含煤气透平与电动机同轴驱动的高炉鼓风能量回收机组。2.0.12煤气爆炸危险环境区域划分,应符合表2.0.12的规定。表2.0.12爆炸危险环境区域划分名称区域场所爆炸危险环境区域划分干式煤气柜干式煤气柜活塞与柜顶之间空间1区干式煤气柜进出口管坑1区焦炉煤气柜侧板外4.5m范围内,柜顶上7.5m范围内;高炉煤气柜和转炉煤气柜侧板外3m范围内,柜顶上4.5m范围内2区油泵房、油泵站、电梯机房2区煤气加压焦炉煤气加压机房、压缩机房1区转炉煤气、高炉煤气或混合煤气加压机房、压缩机房;转炉煤气抽气机房2区排水器室焦炉煤气排水器室1区转炉煤气、高炉煤气或混合煤气排水器室2区名称区域场所爆炸危险环境区域划分高炉煤气余压发电高炉煤气余压发电装置厂房2区,不含发电机和鼓风电动机煤气净化设备相对密度不大于0.8的煤气净化设备外缘外4.5m、高7.5m范围内相对密度大于0.8的煤气净化设备外缘外3m范围内2区煤气管道法兰外缘3m范围内2区注:高炉煤气余压发电包含煤气透平与电动机同轴驱动的高炉鼓风能量回收机组。2.0.13煤气设施应设防雷接地和防静电接地装置。接地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干式煤气柜应为第二类防雷构筑物,应设防雷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2剩余煤气燃烧放散装置应设防雷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3甲、乙类厂房应设防雷接地装置,并应符合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规定;1煤气管道应设防静电和防雷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o法兰和螺纹连接处的电阻应小于0.03Q。1 .0.14煤气储存和输配系统消防设施应符合消防设施通用规范GB55036的有关规定。2 .0.15煤气储存和输配系统应采用两路独立电源供电,每路电源均应承担100%设计负荷。计算机系统应配置UPS电源,断电后UPS电源持续供电时间不应小于30min0煤气净化、储存和输配系统供电负荷应为一级。3 .0.16需要作业人员进入的煤气密闭设备应设对开人孔,人孔数量不应少于2个。4 .0.17构成一级或二级重大危险源的干式煤气柜应设独立的安全仪表系统。3规划5 .0.1.煤气储存和输配系统选址应根据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和拟建项目生产过程安全特征及其对环境要求、有害因素危害状况,建设地点现状与当地规划以及企业总体规划,水文、地质、气象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厂址处于不可避免受到洪水、潮水或内涝威胁的地带时,应采取防洪、排涝措施;2布置于山坡或山脚处时,应采取防止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危害的加固措施,应对山坡稳定性等作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3不应设在发震断层和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及以上的地震区;4不应有泥石流、滑坡、流沙、溶洞等直接危害的地段;5不应在采矿陷落、错动区地表界限内;6不应在严重自重湿陷性黄土地段;7不应在受海啸或湖涌危害的地段。3.0.2.煤气储存和输配系统布置应兼顾气源点和主要用户区域,应布置在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干式煤气柜应与大型建筑、仓库、通信和交通枢纽等重要设施之间保持防火间距,并应布置在通风良好的地区,不应建设在居民稠密区。4勘察和测量4. 0.1煤气储存和输配系统勘察应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进行分级,并进行针对性勘察工作。6 .0.2煤气储存和输配系统勘察除符合工程勘察通用规范GB55017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煤气设施部位应进行土壤防雷接地电阻率测试;2当设计需要地基土动力参数时,应做相应的动力测试试验,数量不应少于2处;3对于干式煤气柜等沉降敏感的构筑物,应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其变形特征。4.0.3煤气储存和输配系统建设工程设计和施工前,应按建设程序测量。测量成果应真实、准确。4.0.4煤气储存和输配系统施工前应建立施工控制网,工程建设中应对施工控制网适时复测。4.0.5施工放线和定位应按设计的煤气设施总平面位置和高程测设,经建设单位验收合格后施工。4.0.6干式煤气柜和煤气管道支架竣工后未达到稳定前应进行变形监测。4.0.7在煤气区域作业的测量人员,应有煤气防护人员监护,在确保安全情况下进行作业。地下煤气管道的开挖,应有权属单位指派的人员配合。4.0.8采用智能煤气管控系统使用地理信息空间数据的,其空间基准应符合工程测量通用规范GB55018的有关规定。5设计5.1.一般规定5.1.1.高炉煤气净化后含尘量不应大于5mgNm3o5.1.2.供用户使用的转炉煤气净化后含尘量不应大于10mgNm3,转炉煤气柜入口煤气氧含量不应超过2%o5. 1.3.甲、乙类煤气厂房通风和采暖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1厂房应通风良好,厂房内空气不应循环使用。封闭式厂房应设强制通风装置,工作通风的换气次数不应小于6次h,事故通风的换气次数不应小于12次/h。通风装置的电气开关应设在靠近门边外墙,并应与一氧化碳报警装置联锁;2排风设备不应布置在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内;3排风系统应设防静电接地装置;4通风管道严禁穿越防火墙和有爆炸危险的房间隔墙;5排风管应采用金属管道,并应直接通向室外安全地点,不应暗设;6厂房内严禁采用明火和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5.1.4.甲、乙类煤气厂房应设泄压设施。5. 1.5.散发较空气重的可燃气体甲类厂房,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采用不发火花的地面。采用绝缘材料作整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