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绑扎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分析.docx
钢筋绑扎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分析1、材质检验与保管不符合规定;(1)无出厂合可知证或抄件不符要求,或料证不符;(2)无进场复试;(3)批量不清、超批量、漏检;(4)化学成分不合格或加工中发生脆断、焊接性能不良或机械性能显著不正常,未作化学成份检验;(5)机构性能不合格无交代,无加倍复试;(6)进口钢筋有焊接要求者,未按“进口热轧变形钢筋若干问题规定”,作可焊性检验;(7)运输、储存中钢筋标牌丢失、堆放分类不清2、锈蚀与污染(1)露天堆放、保管不善、严重锈蚀(出麻坑、掉坡)、不鉴定即使用;(2)中途停工,裸露钢筋未加保护,绑扣也锈断;(3)钢筋上沾混凝土及油污不及时清理;浮锈也未清除;(4)刷脱模剂或滑模千斤顶管路漏渍污染钢筋;(5)冬期施工用掺氯盐外加剂,无防钢筋锈蚀措施。3、代换不当(1)钢筋代换未满足强度要求或裂缝控制;(2)In级钢代II级钢用,仍采用搭接焊;(3)只考虑强度代换,未考虑最小配筋率,最大钢筋间距、墙柱弱塑性较要求,不同钢筋等级成型半径不同及可焊性等要求;(4)未通过设计出洽商手续。4、加工成型差(1)未统一下料,下料不准;(2)对复杂节点未综合空间相交叉的关系放样;(3)尺寸、角度差,不直不顺,弯点不准,弯钩偏短;(4)不同等级钢筋及进口筋,不注意不同弯曲成型半径要求;(5)运输堆放被折、变形未作修正。5、不符图纸或规范构造规定(1)主梁与次梁受力筋上下关系不对(主梁主筋应在下);(2)梁柱相交受力筋里外关系不对(柱主筋应在外);(3)门窗洞口遗漏加强筋;(4)墙起点筋大于1/2主筋间距,墙端收头不当,(一般宜有“U”形状);(5)钢筋过密,未事先放样,未考虑浇注混凝土的可能性及保证混凝土握裹力的最低要求。6、接头错误(注意新旧设计、施工规范的差别)(1)接头绑、焊型式采用不当;(2)搭接长度不足;(3)错开接头的百分比不符规范;(4)接头位置不当,未避开受力较大处或接头未端距弯点未大于10d。(5)梁柱筋搭接接头处箍筋未加密(受力接头箍筋距应45d,受压十IOd。7、锚固错误(1)锚固长度不足;(2)锚固形式不对;8、不符抗震规定(1)框架柱加密范围:柱两端高度范围,选下述三者中最大的:矩形截面尺寸或圆柱截面直径,柱净高的1/6,50OnIm三者中的最大范围内,在底层刚性地坪上、下各50OnmI范围内,在柱净高与截面长边尺寸之比小于4的柱全高范围内,在框架角柱全高范围内;(2)加密区箍筋间距及直径不符合抗震要求;(3)框架梁端加密箍筋不足,一级抗震(8度以上)在梁端2倍梁高范围内,二-四级抗震在梁端1.5倍梁高范围,且不应小于50OnmI范围内。第一个箍筋应设置在距离节点边缘50mm以内;(4)框架梁、柱箍筋直径小于抗震规定;(5)箍筋未作135°弯钩,钩头直段长度不足(柱应NlOd,梁应N6d);条件无法满足时按Iod焊接;(6)框架梁柱锚筋长度不足;9、绑扎错误(1)主筋未绑到位(四角主筋不贴箍筋角,中间主筋不贴箍筋);(2)主筋位置放反(受拉受压颠倒,特别注意悬挑梁板);(3)不设定位箍筋,主筋跑位严重;(4)板筋绑扎,花扣不符规范,缺扣、松扣;(5)接头未绑三道扣;(6)弯点位置不准;(7)箍筋不垂直主筋,箍筋间距不匀,绑扎不牢,不贴主筋;(8)矫正主筋不按1:6坡度,而硬弯或呈豆芽型;(9)柱主筋的弯钩和板主筋弯钩朝向不对;(IO)箍筋接头不错开。10、保护支不符要求(1)无垫块或垫块厚度不符规定(特别是主筋无垫块);(2)双层网楼板筋,上筋支撑不足,钢筋被踩下;(3)悬挑梁板,雨蓬筋被踩下;(4)墙内双层网片间距缺顶撑定距措施,顶撑端头不做防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