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力量:让家国情怀永远年轻》演讲稿.docx
-
资源ID:1342934
资源大小:8.70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文化的力量:让家国情怀永远年轻》演讲稿.docx
文化的力量:让家国情怀永远年轻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文化的力量:让家国情怀永远年轻”。当我们翻开历史的长卷,从商周青铜上的饕餐纹饰到唐诗宋词里的明月山河,从敦煌壁画中飞天的衣袂飘飘到故宫红墙下青砖的岁月留痕,文化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将家国情怀的基因注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这种由文化孕育的情感,从未因时代更迭而衰老,反而在岁月淘洗中愈发鲜活,成为我们民族永恒的精神密码。文化是家国情怀的根脉,深深扎进民族记忆的土壤。还记得屈原在汨罗江畔高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那份对家国的炽热忧虑,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依然振聋发耳贵;文天祥在零丁洋上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用生命诠释了文化滋养出的气节与担当。这些镌刻在典籍中的文字,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文化赋予家国情怀的具象表达。就像陕西兵马俑坑中整齐列阵的陶俑,每个俑脸上独特的表情都在诉说着秦朝工匠对家国的忠诚,这种通过器物传递的情感,正是文化让家国情怀可触可感的明证。在时代的浪潮中,文化不断为家国情怀注入新的活力。当故宫文创将千里江山图化作年轻人手腕上的丝巾,当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用水下舞蹈演绎洛神赋的浪漫,传统文化以崭新的姿态走进当代生活。去年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从“雨水”滑向“立春”,每帧画面都凝结着农耕文明的智慧,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浪漫表达。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文化基因的与时俱进就像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用数字技术让壁画“动”起来,他们守护的不只是壁画色彩,更是让千年文化所承载的家国情怀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站在文化传承的关键节点上。当我们在语文课上诵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在历史课上了解张骞凿空西域的壮举,在美术课上临摹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繁华,这些都是文化在为我们的家国情怀“筑基”。去年我校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中,一位扎染传承人说:“一块布要经过二十一道工序才能呈现出山水纹样,就像家国情怀需要在文化浸润中慢慢沉淀。”这句话让我明白,文化的力量不在惊天动地的瞬间,而在日复一日的传承中是晨读时朗朗的论语声,是书法课上悬腕写下的“家国”二字,是传统节日里包饺子时奶奶讲述的民俗故事。同学们,文化是流动的精神血液,家国情怀是永远跳动的心脏。当我们理解了诗经中“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的同仇敌性,就能读懂抗疫期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守望相助;当我们领略了长城砖墙上的弹痕与刻痕,就能明白“山河无恙”背后的文化韧性。让我们以文化为舟,载着家国情怀穿越时代洪流,因为只有扎根文化沃土的情感,才能在岁月中永远年轻,才能让“中国”二字在我们心中重若干钧。